17年台湾老兵在坟前长跪不起,颤声说:70多年了,我终于回来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12:50 3

摘要:2017年4月20日中午,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龙湾村的山脚下格外安静。田埂上传来稀疏的鞭炮声,一位身着旧式军装的九旬老人被搀扶着走到自家祖坟前,双膝一弯,整个人贴在湿润的黄土上。香火在指尖抖动,他用带着四川口音、夹杂台腔的声音低低说了一句:“爸,妈,幺儿回来了…

2017年4月20日中午,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龙湾村的山脚下格外安静。田埂上传来稀疏的鞭炮声,一位身着旧式军装的九旬老人被搀扶着走到自家祖坟前,双膝一弯,整个人贴在湿润的黄土上。香火在指尖抖动,他用带着四川口音、夹杂台腔的声音低低说了一句:“爸,妈,幺儿回来了……”

村民围在远处,不敢出声。谁都看得出,他这一跪,不只是儿子的心愿,更像在向七十七年的历史欠账补票。没人知道,他用了怎样的力气才跨越海峡,才终于摸到这片尘土。

镜头往回拨四十七天,2017年3月3日下午四点,成都一间办公室里,24岁的公益志愿者魏思佳盯着电脑屏幕发愣——收件箱里躺着一封没有标点的邮件:“我是台湾人我想帮爷爷寻找四川省的亲人不知道要从哪个渠道。”落款只有三个字:林蜜儿。普通人看到这样的内容大概率直接忽略,可魏思佳习惯性点了回复:您能补充一下出生地或亲属信息吗?

不到半小时,对方传来一段零散资料:老人叫胡定远,今年97岁,“70年没回过家”。这一行字让她后背发凉。七十年,对一个人意味着几乎整段生命;对一场寻亲,则意味着行政区划无数次变动、保甲制早已作废、同辈人凋零殆尽。再难,她决定试一次。

胡定远的故事被一点点拼成。1920年,他出生在泸县凤凰乡一个九口之家,因为排行最小,家人喊他“幺儿”。1940年冬天,他外出买冬粉时被国民党抓壮丁,次日就被押往湖北前线,后来编入远征军第71军。入缅打仗时,他的胸口被流弹擦过,多亏贴身的一块银元挡住,才活了下来。那块银元,他到老都随身带着。

1945年抗战胜利,部队撤往台湾,胡定远被分到炊事班。一纸《台湾省戒严令》把他与大陆隔开整整38年。母亲因思子哭瞎双眼的消息,他直到晚年才从外甥口中得知。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可他要照顾瘫痪的老伴,硬是拖到九十多岁才腾出身,却又被诊出肝癌。病痛逼近,他忽然紧张:“要是再不回去,坟都找不到了。”

四川台办收到线索后,先在“泸县凤凰乡6保2甲”附近排查,发现原有胡姓早已迁散。志愿者用上卫星地图、族谱、老县志,一个村一个村比对。第一次视频连线时,胡定远只说出一句:“下面是洞,上面是庙。”再补一句:“还有一口生铁大钟。”信息少得可怜,但合江县白米镇恰好有“白米洞”,洞上原有大慈寺,寺门口确实挂过一口铁钟,这条岔路总算通了。

走访队找到白米镇石坝村时已是暮色四合。领头的曾德明老人拍着胸口保证:“口江话没错,他就是这一带人。”可村里仍无胡姓。线索再次卡壳,大家心里都明白——九十七岁老人能撑多久?就在沮丧蔓延时,胡定远忽然想起“卖冬粉的姐夫”。一查户籍,石坝村李家三兄弟的父亲李奉先50年代前确实做过冬粉生意。短暂核对后,又一个细节露出:李家最小的姑娘小时候被烤火烫伤,肚皮落疤。伤疤在,关系就锁死了。

4月11日上午十点半,视频接通,屏幕两端同时愣住。李嘉猷张了半天嘴,憋出一句:“幺舅?”老人点头,眼泪夺眶。十五分钟的通话,全是打断、重复、哽咽,可关键信息对得丝丝入扣,没人再疑心。

当天夜里,志愿团队帮胡定远订好台北—成都的机票。“老兵回家”“关爱抗战老兵川军团”等公益项目垫付全部费用,甚至有人专程跑去桃园帮他量尺寸定制军装。老人只说了一句:“这次要体面一点。”

4月20日早晨五点半,胡定远抵达泸州白米镇。村口挂着横幅,鞭炮密集,许多年轻人并不认识这个迟归的老人,但都掏出手机拍照——他们知道,这是村史里罕见的大事。外甥李水生扶他进院,院门斑驳,墙角还是老式石碾。胡定远摸了摸,喊一句:“就是这块石头,我那年就是坐在这儿嗑瓜子的。”

午饭草草扒了几口,他催着上山祭坟。山路陡,他执意不用担架,只让两个外甥一左一右扶着,脚步挪得极慢。到了坟前,他跪下那一刻,整座山都听得见他胸腔里的哽咽声。旁人只听清一句:“儿子不孝。”再往下,全是含糊的自语。

在四川的七天,他去了建川博物馆抗战厅,趴在烈士名录墙前寻找熟悉的姓氏;去熊猫基地看国宝,逗得孩子们直笑。回台湾后,他先后做了两次手术。2018年8月24日,胡定远在桃园一家医院病逝,享年九十八岁。临终前,他把那块陪了他大半辈子的银元交给曾孙:“带它回白米镇,埋在坟前。”

不得不说,这位老兵的归乡并没化解所有历史余波,可至少证明:跨越海峡的乡愁再长,也挡不住人对土地最原始的牵挂。胡定远花了七十七年走完一趟回家路,时间冗长,方向却始终只有一个——故土。

来源:雍亲王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