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代代传丨有一种创新实践叫“蒙阴答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12:29 1

摘要: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临沂市蒙阴县创新实践沂蒙精神,以海纳百川、胸怀世界的远见卓识,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七彩蝶变,奋力书写着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高质量发展“蒙阴答卷”。

在临沂客户端讯 沂蒙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对先烈的缅怀,更是推动发展的旗帜灯塔、力量源泉和制胜法宝。

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临沂市蒙阴县创新实践沂蒙精神,以海纳百川、胸怀世界的远见卓识,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七彩蝶变,奋力书写着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高质量发展“蒙阴答卷”。

2021年6月18日,蒙阴县宣布全县95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18.86亿元、增长5.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亿元、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均居全市前列。

红色引领

蒙阴县历史传统的文化积淀与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大熔炉里,为锻造光彩夺目的沂蒙精神,添上夺目的一笔。当时,蒙阴县20万人口,有13万人拥军支前,4万人参军参战,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无数革命先烈牺牲在这里,血染这片土地,英魂长萦。

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英雄孟良崮证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烈士的鲜血,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感天动地。

依托红色资源,蒙阴县积极创建“沂蒙精神传承弘扬示范区”,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研学目的地”品牌,一系列红色研学基地、研学线路相继建成,推动红色研学和文旅融合的“沂蒙精神沂蒙游”快速发展壮大。

依托岱崮优势,打造了胜利之旅、支前之旅、军工之旅3条展示体验线路。其中,岱崮地貌旅游区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岱崮地貌研学之旅”入选山东省6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另外,有2条线路被纳入临沂市“沂蒙精神沂蒙游”文化旅游品牌“5+1+N”精品线路;有1条线路纳入“沂蒙精神沂蒙游”县域特色线路。

蒙阴红色旅游被评为“全国沂蒙红色教育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30.5亿元,品牌潜在价值298亿元,红色旅游成为县域经济“新引擎”。

今年“五一”期间,全县接待游客21.6万人次,同比增长11.86%,实现旅游总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12.8%。

红色和绿色交相辉映,创新且有实效。

聚焦桃花旅游赏花季、沂蒙煎饼文化体验季等节庆活动,蒙阴大力开展红色文旅、绿色融合宣推工作,多个话题“霸屏”临沂热搜、上榜全国热搜。

“沂蒙二姐”吕玉霞受到20余家中央级媒体专访,话题、短视频播放量超70亿,成为乡村振兴现象级案例,被外交部誉为“文化出海新名片”,成为带动沂蒙精神出彩出圈的典型案例。

绿色崛起

蒙阴县森林资源禀赋优越,林业产业根基深厚,一山一水、一瀑一泉都彰显着优良的生态。

曾几何时,农民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

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流淌在沂蒙人民血液里的基因。蒙阴县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充分运用优越的绿色生态资源,创新机制,以林业改革为突破,大力发展“旅游+”,不仅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还带动群众致富增收,闯出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型新路。

“林改让我们村发展进入‘快车道’,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桃墟镇百花峪村党支部书记陈长田说。

一人富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数。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打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村集体经济,是蒙阴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又一道独特风景。

在这片土地上,71万亩桃园年产量稳定在23亿斤左右,撬动了一条产值108亿元的全产业链,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富民兴村的路子,写下了乡村振兴的厚重答卷。

从“路边摊”到“链接全球”,蒙阴县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作用,创新开拓销售渠道,今年上半年仅线上销售蜜桃就突破3亿斤。

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传统工业也在寻求新的突破。

“我们及早布局的新能源商用车半挂系统,依靠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目前实现了每四分钟就下线一辆车的速度,基本满足国内及欧美、非洲市场需求。”山东锣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宣传科长刘敬星介绍。

蒙阴县委产业政策研究中心数据显示:1-7月份,新能源商用车和高端工程装备产业链2条标志性产业链的38家规上企业完成产值75.85亿元、同比增长12%,高于全市6.6个百分点。

七彩蝶变

当年,革命干部穿布鞋、打灯笼走家串户开展工作,如今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年,群众送亲人参军打敌人,如今跟着党员干部一块干……

“这就是沂蒙精神的赓续传承!蒙阴人民以新时代的奋斗实践,丰富了沂蒙精神的内涵,为伟大的沂蒙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蒙阴县委书记尤元勋说。

在常路镇常路村,一场关于集体流转土地后干什么的村民代表会开得热火朝天。

“我同意建生物饲料项目,集体、个人都挣钱”“我认为继续种蜜桃,游客喜欢采摘也赚钱”……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村党支部书记秦立安说,现在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商量着办,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干,文明蔚然成风,常路村也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乡村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今的蒙阴县乡村,已是旧貌换新颜,除了美不胜收的乡村景色,还有日新月异的乡村生活,更有连接“四海”的信息渠道和与日俱增的发展机遇。

“过去群众关心的是口袋里有没有钱,现在关注的是脑袋里有没有‘货’。”在水涟峪村,垛庄镇党委副书记王吉明接电话的间隙向记者介绍,“近两年,这里从落后村到美丽乡村的蝶变,我亲眼见证,也和村里干部群众一起用双手创造、双脚丈量。”

村头戚京华家被精心装扮成一个美丽的花园。庭院内种上了色彩斑斓的花卉,还有一个清澈的流水池。庭院外搭上了几个简易的草棚,周围花草环绕,生机满满。

“附近休闲、钓鱼的游客都喜欢来我家喝水、吃饭,我和妻子就在家烧水、做饭为游客服务,收入虽然不高,客人能吃好喝好,俺就高兴。”戚京华说。

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蒙阴人民早已实现。锚定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蒙阴县干部群众正齐心协力、高歌猛进。

现在,蒙阴县村村有“红白”理事会、“说事拉理”室、志愿者服务队,处处可见红色村史馆、乡村大讲堂,把优质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给群众营造温暖和谐的氛围,群众生活丰富多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行之笃,图之远。奔赴新时代新征程,蒙阴县正唱响一曲新时代沂蒙精神创新实践的凯歌。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宝荣 丁立国 通讯员 张圣虎 李朋

编辑:张娜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