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泉州这回可真是体验了一把从人间烟火到“人间仙境”的急速转弯,只不过这个“仙境”,是白雾茫茫的烟雾。几天前,好多人手机里都刷到了那种大车喷着浓浓白雾笼罩整条街的视频,场面确实挺震撼。不明就里的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地方蚊子得猖獗到什么地步,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处理。
难道一夜爆红的城市,连常规杀次蚊子都不配了!
泉州这回可真是体验了一把从人间烟火到“人间仙境”的急速转弯,只不过这个“仙境”,是白雾茫茫的烟雾。几天前,好多人手机里都刷到了那种大车喷着浓浓白雾笼罩整条街的视频,场面确实挺震撼。不明就里的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地方蚊子得猖獗到什么地步,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处理。
事情的脉络其实不复杂。泉州搞这个集中消杀,本来是“爱国卫生运动”里一个常规的秋季项目,说白了就是一次给城市环境做的大扫除,为了国庆假期游客和市民的健康,提前把病媒生物清理一下。用的那个喷雾大家伙叫热烟雾机,能把药剂变成极小的颗粒,钻进下水道、绿化带这些犄角旮旯,效率很高。可问题就出在这,干活的场面太有冲击力,解释的文字却没跟上。信息传播的黄金窗口期里,只有画面没有声音,这就给了谣言疯长的土壤。最开始大家只是猜蚊子多,很快,一个听着就特别专业的词,“基孔肯雅热”,被精准地嫁接了上来。这个病致死率不高,但关节剧痛,听着就让人难受,恐慌效果直接拉满。一下子,一个常规的公共卫生行动,就被扭曲成了一场正在爆发的恐怖疫情。
网上吵得那叫一个热闹。一派人觉得,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为了大家健康,科学防制,做得对。另一派人就觉得,这阵仗太吓人了,药剂对人对宠物有没有害处,这么搞是不是小题大做。还有一些旅游从业者急得跳脚,眼看黄金周要来了,退订电话却开始响了,真金白银的损失谁来扛。我注意到一种声音,虽然不大,但说到了点子上。有懂行的人提出,这种喷雾消杀主要灭的是成蚊,算是治标,真正治本的功夫,是挨家挨ಗೂ清理那些瓶瓶罐罐里的积水,把蚊子的窝端掉。但这个活儿,费力不讨好,而且场面一点也不“壮观”。官方的辟谣来得不算慢,数据事实摆得很清楚,泉州根本没有相关病例。可一旦恐慌的情绪起来了,纯文字的解释在病毒式传播的视频面前,显得有点苍白。反倒是泉州本地人自发的反击更有意思,他们不跟你辩经,直接甩出吃面线糊、逛西街的照片和视频,用最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告诉你,这地方好着呢。
我觉得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蚊子,也不是谣言,而是暴露了“网红城市”的一个新课题。泉州今年火得一塌糊涂,全网的眼睛都盯着,这种巨大的关注度,就像一个超级放大镜。放在其他城市一个平平无奇的市政作业,搁在泉州就可能被解读出十万八千种意思。官方可能觉得,我这是在埋头干实事,是好事,没必要敲锣打鼓。但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是摄像头、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环境里,光“做得好”远远不够,还得“说得好”,甚至要“提前说”。如果在行动前几天,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比如拍个轻松的短视频预告一下,“嘿,我们要给城市做个大扫除了,大家看到白雾别慌”,可能这场风波压根就不会发生。
我判断,这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此类事件陷入舆论风波的网红城市。以后,任何一个突然走红的地方,都得把这种“预期管理”和“社会沟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治理者们可能要习惯一个新身份,除了是规划师、建设者,还得是个出色的“故事讲解员”。因为在流量时代,你不仅要为市民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的物理空间,还得维护好一个健康、真实的公共叙事空间。否则,一次常规的喷雾,就真的可能吹走即将到手的真金白银。
来源:森林里倾听的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