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强烈,不仅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宣布起诉罗永浩,还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并推出“罗永浩菜单”。争端迅速升级,双方各执一词,舆论场分裂成两大阵营。
一顿830元的饭,让知名餐饮品牌西贝与网红罗永浩陷入激烈争端,也引发了一场关于餐饮行业透明度的全民大讨论。
“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的这番吐槽,如同一颗火星掉进了干柴堆,瞬间点燃了公众积怨已久的消费情绪。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强烈,不仅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宣布起诉罗永浩,还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并推出“罗永浩菜单”。争端迅速升级,双方各执一词,舆论场分裂成两大阵营。
1 .一顿饭引发的风波,罗永浩西贝各执一词月10日,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在西贝吃了顿830元的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这句带着情绪的吐槽,像一颗炸弹扔进了平静的湖面。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激烈:“我们一道预制菜都没有!”不仅起诉罗永浩,还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推出“罗永浩菜单”——点他吃过的菜,不好吃直接退钱。但舆论并未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2 .预制菜定义成焦点,双方争论不在同一频道西贝的逻辑:根据2024年国家规定,预制菜是“工厂做好、门店加热”的成品。西贝的菜是中央厨房切配好,到店现炒现做,不算预制菜。
消费者的认知:只要不是亲眼看着厨师现切现炒,就是“预制菜”。网友吐槽:“连葱油都是料理包,还敢说现做?”这种认知鸿沟,让西贝的辩解显得苍白。就像网友说的:“你说没用预制菜,可鱼柳保质期18个月,这能算新鲜吗?但消费者通常凭口感和个人体验来判断,觉得是“预制的”、“加热的”,就可能认为自己遇到了预制菜。这种认知上的鸿沟造成了双方各执一词。
3 .西贝生意受影响,一天减少200多万收入事件后,西贝单日收入减少200多万元,北京部分门店外卖订单腰斩。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背后,暴露了三个致命问题:
1. 定价与价值的错位:人均150元,消费者期待的是“现做现炒的烟火气”,结果发现是“复热料理包”,感觉被割韭菜。
2. 公关策略失误:贾国龙从“否认预制菜”到“威胁起诉”,被网友批“傲慢”。开放后厨本是好事,但员工面对镜头手足无措,反而暴露操作不规范。
3. 忽视消费者心理:高价餐厅的客群更在意体验感,一句“不好吃可退”远不如“全程直播烹饪”更有说服力。
4 .罗永浩的动机与策略,流量高手的精准出击流量密码:借热点炒作,直播间人数暴涨,个人IP热度飙升。悬赏10万征集证据,为后续直播带货预制菜铺路?他呼吁“强制标注预制菜”,戳中消费者痛点,获得90%网友支持。
这场骂战,本质是一场“民意绑架商业”的典型案例。罗永浩用舆论压力倒逼行业透明化,而西贝则陷入“自证清白”的泥潭。
5 消费者的真实诉求:我要的不是现炒,是知情权!调查显示:63%的消费者要求餐厅明确标注预制菜;51%的人反对餐馆使用预制菜,即使价格更低。为什么消费者如此敏感?预制菜的添加剂、防腐剂让人担忧;花现炒的钱吃“隔夜菜”,感觉被欺骗;花高价却无法决定吃什么。
6 .西贝会凉凉吗?短期受损长期难说从短期来看,西贝确实受到了明显影响。一天减少200多万元的收入,不是一个小数目标志。但如果西贝能够度过这场危机,长期来看未必会“凉凉”。
西贝不会因为一场骂战消失,但若继续用“傲慢”应对质疑,终将被时代淘汰。这场风波给所有餐饮企业敲响警钟:在信息透明的今天,消费者不是“韭菜”,而是“考官”。
只有把选择权交还给顾客,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争端最终结果难以预测,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风波已经改变了中国餐饮行业的游戏规则。消费者对透明度的要求将成为餐饮企业必须面对的新现实。
无论西贝是否会“凉凉”,所有餐饮企业都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效率、透明度和体验感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来源:杨厨寻味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