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婚礼筹备,两次立场对峙,无数网友围观。当AI技术遇上传统丧亲之痛,当善意触碰未愈伤疤,我才发现:婚姻中的沟通与边界,远比婚礼上的鲜花和誓言更为复杂。
一场婚礼筹备,两次立场对峙,无数网友围观。当AI技术遇上传统丧亲之痛,当善意触碰未愈伤疤,我才发现:婚姻中的沟通与边界,远比婚礼上的鲜花和誓言更为复杂。
在我与张维伊的婚礼筹备过程中,我精心策划了一个惊喜:计划通过AI技术合成其已故父亲的语音祝福,在婚礼上播放。
为了获取原始录音,我需要拿到张父生前的手机,但因为不知道密码,我便借口要“完善宾客名单”,提议一起翻看通讯录。
这一提议瞬间点燃了张维伊的情绪,他冲我怒吼:“这是我的底线!我不想再撕开我的伤疤了!”
1️⃣ 惊喜还是惊吓?AI技术触碰未愈伤疤
我原本满怀期待地想要给张维伊一个特殊的婚礼记忆,计划提取他父亲生前的语音,通过AI技术合成一句祝福。
为了提取原始录音,我需要拿到张父生前的手机,但却不知道密码。于是我只能找个理由,借口说要“完善宾客名单”,提议一起翻看通讯录,查缺补漏。
没想到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张维伊反应异常激烈,当场拒绝,并冲着我大喊:“我不想拿就是不想拿,这是我的底线,我不想再撕开我的伤疤了!”
2️⃣ 双标还是伤痛?男方矛盾行为引质疑
很多网友指出张维伊这不是双标吗?
但这次我提议看手机,却被他怒斥是“揭伤疤”。
这种选择性敏感令人困惑不已。
张维伊坚持宾客名单已经很完善了,认为“父亲葬礼时到场或者有过表示的朋友”才需要邀请,更直言“葬礼不来的人无需再联系”。
情绪瞬间爆发,音量骤增,现场气氛一下子跌到了冰点。
3️⃣ 话赶话最伤人?沟通方式加剧矛盾
被吼的我显然有些委屈,但还是保持冷静回应:“没必要跟我喊!”“你跟我喊啥?”更无奈感叹:“终于理解为什么有人恋爱多年,却因办婚礼分手”。
李维嘉用八个字高度概括这个吵架场景:“音调一高,对错全消。”这话说得太对了。
一旦开始吼,就再也没有道理可讲了。
在气头上说出的那些“行就行,不行就拉倒”、“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之类的话,最是伤人。
这种“话赶话”正是夫妻争吵时应该避免的沟通方式。
4️⃣原生家庭创伤?男方经历提供解释视角
张维伊为何反应这么激烈,这与他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他是独生子,童年时母亲就去世了,此后由父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而在2022年,他的父亲也离世了,此时张维伊34岁。
到我们结婚时,张父去世还不到3年,和父亲感情极为深厚的张维伊,还没有彻底从父亲去世的伤痛中走出来。父亲的离去成为刻在他心头的敏感伤疤,不注意一碰就痛。
这样的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对家庭温暖和血缘亲情有着较为强烈的渴望。
5️⃣沟通与边界:婚姻永恒的学习课题
夫妻之间,有些事情还是直接沟通比较好,绕弯子反而容易造成误会。
婚姻不是一场比赛,没有谁输谁赢,只有双赢或者双输。
重要的是双方都能从摩擦中更深入地理解彼此,找到更舒适的相处之道,而不是一味地论对错。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保持对伴侣独特感受的觉察和尊重,尤其是一些明确的敏感区。
敏感话题的沟通,务必注意场合,避免在有他人在场时讨论。
张维伊看到我生气了,曾试图向我的同学解释:“关于我爸这件事,我可能就没法心平气和地……”
但那时我已经不想再听他的解释,点开手机的短视频,里面传出了“头发分叉的护理方式”。
婚礼最终仍然播放了AI合成的父亲语音。张维伊听到后,泪水忍不住流了出来。
但经过这场争吵,我才明白:婚姻中最重要的不是精心准备的惊喜,而是彼此尊重边界与感受的真心。
来源:情感撰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