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远比想象的更惊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2:30 1

摘要:温韬是盗匪出身,靠打家劫舍为生,后来投靠了李茂贞,李茂贞败亡之际,温韬又投降了朱温,此人最为著名的事迹,还不是他的变节投降,而是他曾经盗掘过唐朝皇帝的陵寝。

(怒火中烧 后梁末帝 朱友贞)

节度使朱友谦,叛变朝廷,投奔了河东,同州落入李存勖之手。

朱友贞一听这还得了,立刻派出四位将领,分别是段凝,尹皓,刘鄩,以及温韬。

段凝有个妹妹,嫁给了朱温做小妾,靠这层关系,段凝跻身为了重要将领,说白了这是关系户。

温韬是盗匪出身,靠打家劫舍为生,后来投靠了李茂贞,李茂贞败亡之际,温韬又投降了朱温,此人最为著名的事迹,还不是他的变节投降,而是他曾经盗掘过唐朝皇帝的陵寝。

我们知道,唐朝皇帝的陵寝,一共十八个,也叫做唐十八陵,温韬自己一个人,他就盗掘了十七个,只有乾陵,也就是武曌和唐高宗的合葬陵温韬没盗,不是他不敢,而是他准备盗乾陵的时候,风雨大作,天气特别的恶劣,因此只好作罢。

那剩下的十七个陵寝,好东西也很多,除了金银珠宝之外,还有如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的笔帖,以及东晋王羲之的真迹,这些东西的价值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可说是无价之宝。

温韬的行为,是乱世之际文化劫难的一种特殊形态,而且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后来后周太祖郭威修建陵寝的时候,他就害怕他的陵墓再被温韬这种人给盗掘了,因此特地下令一切从简。

当然,这和郭威素来朴素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时至今日,当我们阅读史料中郭威的遗言,还能感受到那份平静的力量:

陵寝无须用石柱,费人工,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不要守陵宫人,也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之...

我的陵寝不能用石柱,而要用砖块代替,我的棺椁不要用名木,而要用陶瓦,我的寿衣不要用丝绸,而只用纸片,不要在我的陵寝前修建石人铜兽,也无需派人守陵。

(后周太祖郭威的嵩陵)

是啊,真正的政治遗产,不会是豪华的墓葬,不会是墓中的金银财宝,更不会是要把活人献祭,禁锢在死人的坟墓里,一个封建统治者,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将富丽堂皇,堪称奇观的陵寝拔地而起,无非是希望后人可以记住他,这样他就能用财富堆砌起的物质状态来达到永生。

可是,只有像郭威这样的少数君王才知道,朴素,节约,勤俭,爱民,无需亭台楼阁,不用琼楼浩宇,你一样会永生,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何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不是因为要追求永生,而正是因为,生命会停止。

尹皓,五代史书中没有为他立传,因此事迹不详,只知道是后梁将领,参加过很多战役,时任华州节度使。

段凝和温韬,人品一般,打仗的水平也不行,后梁灭亡之后,他们还投降了。

至于尹皓,属于三无人物,有他没有他,影响不是很大。

所以,这支队伍里,最关键的,还得是刘鄩。

要聊刘鄩,我们要先从黄巢起义开始说起。

唐末有个军阀,名字叫做王敬武,因为平定黄巢之乱有功,被封为青州节度使。

王敬武死后,儿子王师范接班,王师范和朱温不对付,和朱温常年交战,刘鄩作为王师范这边的主要将领,一直在前线抵抗朱温。

我们知道朱温有一员开国名将,名字叫做葛从周,这位,不仅是帮助朱温前期打江山的重要将领,更曾在战场上数次救朱温于危难之间。

(骁武之才 后梁检校太傅 葛从周)

这自古功高莫过于救驾,所以朱温对葛从周极为优容,后梁开国之后,朱温甚至准许葛从周不用定期上朝,想来你就来,不想来,你就在家享清福。

葛从周年轻的时候,他就和刘鄩交过手,当时葛从周倾巢而出,攻打刘鄩,刘鄩闭而不战,反而抓住机会,偷袭了葛从周驻守的城池。

占据城池之后,刘鄩没有大开杀戒,反而要求士兵不许扰民,尤其是葛从周的一家老小都在城里,刘鄩非常的仁义,对待葛从周的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吃的,住的,用的从不短缺,还专门派人伺候,最主要是恭敬有礼,不能骚扰,知道的这是五代乱世,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东西二周呢。

葛从周知道城池陷落,他就把城池给围住了,要强攻,刘鄩就用轿子抬着葛从周的母亲,抬到城墙上,葛从周的母亲感谢刘鄩的庇佑,于是在城墙上喊话,说儿啊,刘将军对待我,就像是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他是个好人,只不过你和他各为其主,所以你要体谅他啊。

母亲在上,葛从周怎忍挥师攻城,只好含泪撤军,暂时退去。

但是,葛从周的大军仍旧在外圈包围着城池,刘鄩等于是守着一座孤城,他渐渐的就失去了后勤支援,粮草很快不够用了。

如果守城的是秦宗权这种类型的,那城里的百姓估计就要遭殃了,因为在那个时代,百姓的命是最贱的,被劳役,被欺辱,被杀掉,甚至是被吃,但刘鄩干不出这样的事情来,他不仅没有对百姓下手,反而还把城里的老弱病残和不能战斗的女子全都放出了城外,让他们自寻生路,他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分燠嘘寒,有一件衣服,他不穿,他让将士们先穿,有一口吃的,他饿着不吃,也要让别人先吃饱。

这不是守城的技术,这是守城的艺术。

(五代十国 乱世烽烟)

南宋有个文人,同时也是一个医学家,叫做庄绰,他在著作《鸡肋篇》中,说过这么一句话:

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乱世之际,老人和瘦弱的男人,被称呼为“饶把火”,意思如果要吃他们的肉,必须要多烧些火才煮得烂,而年轻美丽的女子,叫做“不羡羊”,意思是吃了她们的肉,因其鲜美无比,都不会再想吃羊肉,至于小孩子,则叫做“和骨烂”,意思是肉嫩,连骨头都能煮烂。

而这些被吃掉的人,则统称为“两脚羊”。

乱世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惊悚。

当两脚羊的恐怖称谓,成为了晚唐五代的常态,刘洵释放老弱,善待士卒的行为就犹如暗夜举炬了。

他不过是那时节一个普普通通的武人,没有什么盖世的功勋,没有什么傲人的战绩,但他却用自己的行为,用他小小的力量,坚持不懈的瓦解着乱世的罪恶,血腥,以及凶残。

当最后一顿饭,最后的一点粮食分给了百姓,分给了士卒,接踵而至的饥饿却熔铸出比城墙更坚固的信仰堡垒...

葛从周曾经数次劝降刘鄩,刘鄩的回答是:

只要我主公王师范投降,我立刻献出城池。

言外之意,其实不言而喻,刘鄩是在说,只要我主公还在坚持,我就绝对不会背叛他。

他这个主公王师范,虽然是继二代,但也算是唐末群雄里的一个人物。

(晚唐儒君 平卢留后 王师范)

首先,王师范性格稳定,不是变态,不是盲流子,不爱伤天虐民,也没有太多不良嗜好,平时就是喜欢研究一下文学,附庸一下风雅。

其次,王师范御人有术,懂得亲贤远佞,善用贤良,他的军事集团氛围很好,有活力。

那有活力,就有希望。

最后,王师范很得民心,百姓依附,风评也不错,为他所号令的军民,大概有十五万,只多不少。

加上王师范还和朱温的老对手杨行密结盟,所以刘鄩一度认为,王师范很难失败,至少很难在很短时间内被朱温击败。

和朱温抗衡时,王师范还曾经感叹,说如我这般人,都是大唐天子的臣公,本来就是保卫天子的,可是现在天子遇到了危险,大家却不闻不问,只求自保,以至于天子失去了宗庙社稷,让朱温那样的反贼狂妄到了这样的地步,事到如今,无论接下来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要拼上一切解救天子,挽救时局。

王师范生平最喜欢的事情,其实不是刀兵,不是打仗,而是藏书,他这一生藏书万卷,笔墨为业,可就是这么一介书生,却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决心,可也正是因为他是书生之流,他没有办法和残酷无情,务实强悍的朱温抗衡,而且朱温后来还专门把杨师厚派出去打王师范,王师范被杨师厚好一顿打,输多赢少,最后只好投降。

王师范已经归顺朱温,刘鄩就是有心再抵抗,也没有之前的那一股精气神了,于是他打开城门,投降于葛从周。

葛从周把刘鄩带回了开封,朱温见到刘鄩之后,非常的喜欢,赞誉有加,认为自己得到了一员名将,不仅对刘鄩委以重任,还亲自嘉奖表扬刘鄩攻城占城却不屠杀的善举,对他礼待葛从周一家老小的事情更是给出了高度评价,平时开会的时候,刘鄩虽然是降将,可是他却被朱温安排在最靠前的座位,可见朱温对他的器重。

大恶塑金身,至善饲虎狼,读史到此,不由感叹。

(机略自负 平卢行军司马 刘鄩)

一个肆意滥杀,祸害百姓,背信弃义,淫人妻女,丧心病狂,甚至于臭名昭著的军阀,竟然会对一个拥有高尚情操和品德的人击节称赏,推挹殊绝,这实在是天大的讽刺。

原来,朱温不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好人,他只是自己不愿意做好人。

当葛从周把刘鄩带到开封的时候,狡黠的朱温看到的不是降将刘鄩,而是发现了这乱世上最珍贵的东西——道德合法性。

刘鄩的事迹在民间口耳相传,这种自发形成的道德威望,比一万,十万,百万精兵更难获取。

他如此优待刘鄩,是在借刘鄩而告之天下人:

在这个吃人的修罗场里,在你们口诛笔伐的朱逆麾下,仍容得下这谦谦风骨。

又或者说,暴君对美德的呵护,恰如猛虎会小心避开巢穴旁盛开的兰花,那也许真的不是伪善,而是权力野兽对文明火种,最本能的敬畏。

以前,你们看错了我朱温,没有关系。

现在,你们还是看错了我朱温,也没有关系。

未来,也许你们还是会看错我朱温,那更没有关系。

因为,朱温从来不怕被看错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