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与罗永浩“硬刚”的贾国龙,犯了三个严重错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09:58 1

摘要:当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 "预制菜太贵" 的那一刻,这场原本可以平息的消费纠纷,却因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系列操作演变成品牌信任的全面崩塌。短短几天内,西贝日营业额暴跌两三百万,从一家定位高端的西北菜连锁品牌沦为全网热议的负面典型。复盘整个事件,贾国龙的回应策略

当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 "预制菜太贵" 的那一刻,这场原本可以平息的消费纠纷,却因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系列操作演变成品牌信任的全面崩塌。短短几天内,西贝日营业额暴跌两三百万,从一家定位高端的西北菜连锁品牌沦为全网热议的负面典型。复盘整个事件,贾国龙的回应策略犯了三个致命错误,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将企业推向更深的舆论漩涡。

对抗式回应:将消费者推向对立面

面对罗永浩作为消费者的吐槽,贾国龙首先选择了最不可取的强硬对抗姿态。他高调宣称 "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并反复强调 "按国家规定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这种将内部行业标准凌驾于消费者感受之上的态度,瞬间点燃了公众情绪。在消费者认知中,人均近百元的餐厅理应提供新鲜现制的菜品,而贾国龙却纠结于 "预制菜" 的术语定义,用法律武器和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进行 "斗鸡眼" 式的论战。

这种回应策略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商业争议的本质。罗永浩的吐槽本质上是消费体验的情绪化表达,而非法律层面的诽谤指控。贾国龙却将其上升到法律纠纷高度,正中罗永浩擅长的舆论战圈套。数据显示,罗永浩相关直播吸引近 70 万人观看,原本的企业维权行动变成了对手的流量盛宴。反观胖东来在类似餐饮纠纷中的处理方式 —— 仅针对投诉者个人进行赔偿和解,既平息了事件又未引发公众反感,两者对比更凸显贾国龙应对策略的失当。

更致命的是,贾国龙公开宣称 "生意可以不做,是非必须得辨",这种将个人意气置于企业生存之上的表态,彻底背离了商业伦理的基本逻辑。餐饮企业的 "是非" 从来不由老板个人定义,而是由消费者用脚投票决定。当企业家站到 "衣食父母" 的对立面时,品牌根基的动摇已成必然。

隐私暴露:触碰法律与情感双重红线

在与罗永浩的争执升级过程中,贾国龙为证明自身清白,公开了罗永浩一行人的消费明细和结账单据,详细披露了包括用餐人数、菜品选择、消费金额在内的私密信息,并推出所谓 "罗永浩菜单" 供其他消费者点选。这一行为不仅触犯了《民法典》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明确规定,更触碰了消费者对商家的情感信任底线。

法律层面上,消费者在餐厅的就餐活动属于私密活动范畴,消费明细构成私密信息,未经允许的公开行为已构成侵权。专业律师明确指出,西贝公开包厢信息和菜单内容的行为,完全符合隐私权侵权的构成要件。这种看似 "自证清白" 的举动,实则将企业置于违法境地,从维权方变成了侵权方,彻底扭转了舆论同情的风向。

情感层面上,公众对餐饮企业存在天然的隐私信任 —— 相信商家会妥善保管消费信息,不会将个人饮食偏好公之于众进行商业利用或舆论攻击。贾国龙的行为打破了这种信任默契,让消费者普遍产生 "今天可以公开罗永浩的账单,明天就可能公开我的" 的不安感。这种心理防线的崩溃,对餐饮品牌的伤害远比单一的产品投诉更为深远。

后厨直播:自证清白变成自我曝光

为证明 "没有预制菜" 的说法,贾国龙做出了第三个错误决策 —— 开放所有门店后厨进行直播。这场本意是自证清白的透明化举措,最终变成了大型 "翻车现场",暴露出的问题远超争议本身。直播画面显示,西贝后厨大量使用保质期长达 18 个月的海鲈鱼、24 个月的羊前腿等预制品,厨师明确介绍鸡汤由复合调味料兑水制成,甚至出现速冻炸茄子等令消费者震惊的半成品。

这场直播的致命问题在于贾国龙对消费者认知的严重误判。他坚持依据尚未实施的国标草案,将 "预制菜" 定义为 "工厂全熟封装的成品",而将门店复热的预制品排除在外。但普通消费者的认知标准简单直接:非现场新鲜制作的食材即属预制范畴。当企业标准与公众认知产生巨大鸿沟时,固执己见的术语之争只会加剧信任危机。正如网友所言,老乡鸡通过不同颜色明确标识 "现做"" 半预制 ""复热预制" 菜品的做法,远比西贝的定义辩解更获认同。

后厨直播变成自我曝光的核心原因,在于贾国龙陷入了 "小六子剖腹取粉" 式的自证陷阱。当企业试图用极端方式证明清白时,只会吸引公众用放大镜审视所有细节,任何微小瑕疵都可能被放大为系统性问题。直播中暴露的转基因豆油与非转基因宣传的矛盾、预制品与现做承诺的差距,都成为压垮品牌信任的最后稻草。

信任崩塌后的重建困境

贾国龙的一系列错误回应,导致西贝陷入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数据显示,争议发生后西贝单日营业额减少 100 万至 300 万元,部分门店外卖订单腰斩,消费者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品牌的失望。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危机暴露了西贝长期存在的价值定位矛盾 —— 以 "现做现卖" 的高端形象定价,却采用中央厨房预制品降低成本,这种信息不对称在争议中被彻底揭穿。

从行业视角看,此次事件折射出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当预制菜成为行业普遍选择时,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利益如何平衡。贾国龙的失败在于试图用术语游戏模糊界限,而非像老乡鸡那样主动公示食材加工方式。国家拟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明确方向,强制标注加工方式将成为行业规范,任何试图回避透明化的企业都将面临信任危机。

对贾国龙而言,声誉重建的难度远超争议平息。当 "生意可以不做,是非必须得辨" 的表态传遍网络,消费者感受到的不仅是品牌傲慢,更是对自身权益的漠视。在餐饮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失去信任的品牌很难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这场始于预制菜定义之争的风波,最终成为检验企业价值观的试金石,而西贝显然未能通过这场考验。#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代军哥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