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搜榜变成为了明星的秀场,挑唆家庭矛盾的内容大行其道,一个曾经帮助年轻人做出更好消费选择的平台,为什么会在流量的诱惑下迷失了初心呢?
热搜榜变成为了明星的秀场,挑唆家庭矛盾的内容大行其道,一个曾经帮助年轻人做出更好消费选择的平台,为什么会在流量的诱惑下迷失了初心呢?
在2025年的9月份,国家的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依法对小红书平台进行了查处。
网信部门指出了小红书平台没有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等一些重要的环节,经常出现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不良信息。
小红书的用户里面大多都是年轻人,还包括了有一部分是未成年人。
他们现在正是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的长期的接触这一类的内容,很容易被误导,形成了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这已经不是小红书第1次进行整改了。从2021年的虚假广告问题,到传播低俗软色情内容被约谈,再到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被罚款,小红书好像已经陷进了那种年年整改,年年出事的循环里面。
以前小红书凭借着真实的用户分享和实用的攻略圈了一大波粉,现在这一个重要的竞争力正在流失。
从网信部门的调查可以看得出来,小红书热搜里面的明星个人动态类词条占比差不多有一半,比社会新闻和科技科普等优质内容多得多。
当赵露思等一些流量明星入驻,并把小红书作为主要的分享窗口的时候,平台好像找到了流量密码。
算法开始把明星的日常进行高强度和跨圈层推荐,让它的内容频繁的占据普通用户的首页和热搜榜。有一些博主发布婆媳和睦相处的技巧,结果被骂说是圣母。
客观的分析原生家庭的复杂性,结果被围攻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算法总是把那一些最极端的内容推到首页,好像是只有制造对立才可以获得关注。除了明星的八卦,小红书还陷进到了很多种内容问题。不好说,家庭对立的内容到处都可以看见,父母不帮忙买房就是一种罪,婆婆不帮忙带孙子就是恶婆婆,这一种极端的言论获得了惊人的传播量。
真正的长期主义,不应该是追逐转瞬即逝的流量泡沫,而是应该深耕社区价值,构建出健康多元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网信部门的这一次查处,应该要成为一整个互联网行业深刻反思的契机。更加严重的是的一些违法师德的艺人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公然的传播。
有一些学生在评论区为正在服刑的吴某某喊冤,甚至是质疑司法的公正性,这一些言论却没有可以被及时的处理掉。
有一个大学生小林,就因为刷的太多了,那一种父母皆祸害的帖子,和辛辛苦苦供他读书的父母们大吵了一架。
他说,总觉得爸妈没有给我买学区房,没有托关系帮我找工作,那就是对不起我。
面对查处,小红书回应道,已经成立了整改专项工作小组,推进热搜榜单的生态治理。但是用户们不再轻易的相信了。
有一些网友整理出了小红书的避坑指南,教大家识别营销号。一些学生家长组建了不良内容举报群,看到那种挑唆家庭矛盾的帖子就一起举报。
姐妹们快冲啊。这个债基年化14%,回撤还不到0.5%。类似于这样的理财广告,在小红书的首页经常出现。点开以后发现竟然是私募产品的违规推广。
按照规定的私募产品是不可以通过互联网向不特定的对象进行宣传的,更不可以承诺收益。
上海的张女士以前就中过招,他跟着月入3000也可以精致生活的笔记买了一大堆平替产品,结果对护肤品过敏,厨具也是用了两次就坏了。
平台的算法变成了负面情绪的放大器。越是激烈和极端的言论,就越容易获得高曝光率,但是理性和客观的声音反而被淹没掉了。
小红书曾经估值在三个月内从260亿美元飙升到310亿美元,月活跃用户突破了3.5亿。随着规模的扩大,平台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
你在使用小红书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对平台整改有什么建议?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官方参考来源:
1. 《人民日报》:“网信部门依法查处小红书平台破坏网络生态案件”
2. 央广网:“小红书回应被罚:启动热搜榜单整改”
3. 网信中国: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依法查处小红书平台
来源:当家的小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