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激战正酣,罗永浩潇洒退场!罗永浩:西贝的事情告一段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11:22 1

摘要:9月13日晚,罗永浩最新发声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我要忙正事了,已经耽误了一些工作。感谢大家的关心。

西贝连夜召开1.8万人罗永浩作战大会,但罗永浩要去忙正事了!

9月13日晚,罗永浩最新发声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我要忙正事了,已经耽误了一些工作。感谢大家的关心。

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事情的导火索很简单:9 月 10 号,罗永浩下飞机跟同事吃西贝,吃完发博吐槽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顺便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标注预制菜。这话一出来,直接戳中了西贝的神经。

第二天贾国龙就炸了,连用三个 “一定” 放话 “要起诉罗永浩”,还强调 “按规定,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紧接着西贝发《致顾客的一封信》,把罗永浩点的 13 道菜的制作过程全公开,试图自证清白;更夸张的是,西贝还搞了个 “罗永浩菜单”,承诺 “不好吃不要钱”,欢迎顾客随时进后厨参观 —— 这阵仗,像是把一场吐槽当成了 “生死战”。

反观罗永浩,先是晒出 “小牛焖饭牛肉包” 的图片,说这就是 “加热就能吃的预制菜”,还悬赏十万征集证据;后来开直播回应,刚开播在线人数就破 10 万,可直播结束没几天,他突然发文说 “西贝的事情告一段落”,理由是 “耽误了工作,要忙正事”。

这边贾国龙还在全员大会上动员 “跟罗永浩战到底”,那边当事人已经转身离场,留下西贝独自面对 “日营业额掉 300 万” 的尴尬。

吃瓜群众看得懵:罗永浩到底是 “赢了就跑”,还是真的像他说的 “目标是推动行业透明化”?西贝这么大阵仗,到底是 “被冤枉急了”,还是 “公关过度”?

要判断西贝冤不冤,得先搞懂一个关键问题: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国家早就给了明确说法。

2024 年 3 月,六部委联合发文界定:预制菜是 “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成品菜,加热就能吃”,像市面上的宫保鸡丁料理包就是;而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给自家门店送的净菜、半成品(比如切好的羊排、配好的调料),不算预制菜 —— 因为这些食材到店后还要现炒、现煮,最后一步 “做熟” 是在门店完成的。

按这个标准,西贝还真没说谎。

西贝用的是 “中央厨房 + 门店现制” 模式,送过来的是切好的菜、腌好的肉,到店后厨师再下锅炒,确实不算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

就连贾国龙提到的 “馒头、黄米凉糕”,因为属于主食类,也被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

从法律层面看,西贝被罗永浩吐槽 “全是预制菜”,确实有点冤。

可消费者不这么想。

在大多数人眼里,“不是店里从生料到成品全现做”,就算是预制菜 —— 比如菜是中央厨房切好的,调料是提前配好的,哪怕最后炒一下,也觉得 “没烟火气”,跟自己在家加热半成品没区别。

更让消费者膈应的是西贝的 “前后不一致”:几年前贾国龙还说 “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预制程度越高”,还推过 “贾国龙功夫菜” 这种预制菜;现在却急着撇清 “我们没有预制菜”,这种反差让大家觉得 “有点装”。

加上西贝的价格不低,五个人吃 15 道菜花 830 元,平均一道菜 50 多,消费者觉得 “花这么多钱,就该吃现做的”,结果发现是 “中央厨房半成品”,心里自然不平衡。

所以从消费者认知层面看,西贝又不算完全冤枉 —— 不是冤在 “违法”,是冤在 “没跟消费者讲清楚”,还撞上了大家对 “高价预制菜” 的不满。

贾国龙之所以这么激动,甚至开 1.8 万人大会 “战罗永浩”,不只是因为被吐槽,更因为这事儿戳中了整个餐饮业的 “痛点”:想靠中央厨房省成本,又想靠 “现做” 赚口碑;想拥抱工业化效率,又怕消费者不买账。

现在的连锁餐饮,几乎没人能完全避开 “预制”。

为什么?因为成本太重要了。

用中央厨房送半成品,能少雇厨师(一个厨师月薪好几万),出餐速度快(翻台率能翻倍),还能省后厨面积(商场房租寸土寸金)—— 比如一道红烧羊排,中央厨房切好腌好,到店只需要炒 5 分钟,要是从生肉开始弄,得 20 分钟,效率差太多。

像肯德基、麦当劳、海底捞这些品牌,也都靠中央厨房供货,只是大家没说透而已。

可消费者不买 “效率” 的账,只认 “现做” 的理。

觉得 “吃餐馆就是吃个现炒的味儿”,要是用了半成品,就是 “偷工减料”。

这种矛盾下,很多餐饮企业只能 “两边讨好”:嘴上说 “全现做”,暗地里用中央厨房;或者像西贝之前那样,一边推预制菜,一边强调 “门店现制”,结果哪边都没讨好。

罗永浩刚好抓住了这种矛盾。他吐槽的不只是西贝,是 “消费者不知情”—— 不知道自己吃的是预制菜还是现做菜,花了高价却没得到对应的 “知情权”。

这也是为什么他说 “目标是推动行业透明化”,哪怕退场了,也留下了一个关键问题:餐饮企业到底该怎么跟消费者说清楚 “预制” 这事儿?

这场骂战最大的价值,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把 “预制菜认知鸿沟” 摆到了台面上。

之前大家吵来吵去,就是因为没有统一标准:企业说 “中央厨房不算预制菜”,消费者说 “算”,谁都没依据。

以后有了国标,大家就有了共同的 “尺子”,企业不用再怕 “说不清”,消费者也不用再 “瞎猜疑”。

对西贝来说,与其花精力开 “作战大会”,不如趁这个机会跟消费者好好沟通:比如在菜单上标注 “本菜品使用中央厨房半成品,门店现炒”,告诉大家 “为什么这么做”(保证口味统一、减少等待);与其纠结 “是不是预制菜”,不如把重点放在 “提升半成品的品质”,让消费者觉得 “哪怕是半成品,也值这个价”。

毕竟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不是 “有没有预制”,是 “花的钱值不值,吃的安不安全”。

回头看这场闹剧,西贝其实不算冤 —— 法律上没违规,却因为 “沟通不到位”“前后态度不一致”,把小吐槽变成了大危机;罗永浩也不是 “没事找事”,他的吐槽刚好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完善。

对餐饮业来说,这事儿该是个教训:别再把 “预制” 当成 “秘密”,也别再试图 “模糊概念”。

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是不能接受 “花高价吃不明不白的菜”。以后有了国标,企业更该主动透明:用了什么食材,是不是中央厨房供货,都明明白白标出来,让消费者自己选。

毕竟,餐饮的核心是 “信任”,不是 “赢了骂战”。贾国龙要是能把开 “作战大会” 的精力,放在跟消费者沟通上,西贝或许就不会陷入 “越解释越乱” 的困境。

比起互怼,推动透明化、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才是更有意义的 “正事”。

来源:情感解忧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