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吃的月饼,我猜只有这10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05:08 1

摘要:唐朝的兵卒在边塞啃胡饼,打赢了仗,李世民说这饼裹着团圆的意思,

唐朝的兵卒在边塞啃胡饼,打赢了仗,李世民说这饼裹着团圆的意思,

该叫月饼——《洛中见闻》里写得明白,不是后人瞎附会。

那时候饼里没馅,就实打实的面香,咬一口能尝到军粮的糙劲儿。

南宋临安,街头开始有月饼摊子,芝麻、核桃往面里裹,咬着咯吱响。

明清时更实在,中秋晚上全家围桌,把月饼按人数切,

连小孩都有半块,边啃边瞅天上的月亮,饼渣掉衣襟上,老太太得拿手拈了塞嘴里。

苏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道的就是这滋味。

现在月饼花样多,流心的、冰皮的,但老辈人还认那个理:

中秋少了块月饼,月亮再圆,心里也空着块地方。

这饼不是吃的,是把散在各处的人,用一口甜香拽到一块儿。

今儿,跟各位聊聊,中国最好吃的十种月饼……

京式月饼

生于明代中秋祭月礼,清时借提浆工艺成型。

自来红、自来白源自兔儿爷治瘟传说,

红白二药化饼,红用烫面,白用温水,烤时糖浆涌顶成“磨水戳”,棕红月白各显神韵。

皮薄如纸,2:3皮馅比,咬下先是酥皮簌簌落,后是冰糖脆响、果仁香迸,甜得清冽不齁。

老辈人讲究“不油不腻”,现下更兴低糖版,

却仍守着那口“扎实”的魂儿,

自来红要烤出深红圆印,自来白得保持月白本色,这是规矩,也是念想。

根在云南烟火气里。

云腿月饼始于明末永历帝,御厨将宣威火腿丁混蜂蜜、白糖,蒸成“云腿包子”,

后改良为烘烤硬壳酥饼,光绪年间“合香楼”首创“四两坨”,

慈禧赐墨宝,硬壳火腿饼由此得名。

其魂在“酥而不碎,油而不腻”

云腿月饼外皮酥松如雪,内馅咸甜交融,火腿香浓不齁;

鲜花饼则取晨露玫瑰,揉入酥皮,烘烤后花香萦绕唇齿,甜而不腻。

如今,又添黑松露、紫薯等新味,让传统滇式月饼在时代中更显鲜活。

溯源清乾隆,丰镇月饼首推“胡一饼”,土炉烤制焦黄松软,

260年非遗技艺烙进草原血脉。

民间传“月圆杀鞑子”典故,虽存争议,却道尽汉蒙文化交融史。

其魂在“三无”:

无华丽包装、无复杂馅料、无添加剂。

小麦粉、胡麻油、红糖混揉成团,土炉烘烤出绵甜悠长。

多伦“喇嘛庙”提浆月饼更以龙凤纹样、皮薄馅大成婚庆必备,

保质期长达两月,适配游牧迁徙。

今人守其本,融新法,

让这口“草原味道”从茶马古道香飘全国,成舌尖上的非遗活态传承。

潮式月饼

古称朥饼,源自唐宋宫廷包酥技法,后融潮汕匠心而成。

皮酥如蝉翼,金红微脆,层叠似牡丹绽放;

馅以绿豆沙、乌豆沙为魂,清甜润喉,凉而不腻。

清嘉庆《澄海县志》载“中秋制饼相馈”,

道光年间上海“元利号”更得梅兰芳父子题赠“茶食泰斗”。

今人传承古法,仍需22道手工工序,

小包酥起酥、双面烘烤、翻饼刷油,方得一口酥香。

这不仅是月饼,更是潮汕人“月圆人圆”的味觉乡愁。

港式月饼

源自1889年广州莲香楼,以莲蓉馅为魂

后经香港改良诞生流心奶黄、冰皮等新派品种。

叶永华1986年创制迷你奶皇月饼酥皮轻咬即化,奶黄流心丝滑浓郁,咸甜黄金平衡

制作需精控油温、烘烤时长,

选用特定产区咸蛋黄,手工筛选、古法蒸煮至“起沙流油”。

饼皮采用特殊配比面粉与黄油,反复揉制醒发,呈现“轻触即酥”质地。

三重口感交织,如港式浪漫般细腻缠绵,每一口皆是传统与创新的极致碰撞。

古称“徽州麻饼”,诞于皖南徽州,皮薄酥脆甜而不腻,中秋必尝。

清末民初,广茂隆商号曾将五色旗图案烙于饼上,记录时代变迁。

其形小巧如月,色白似玉,

油酥皮裹野菜、梅干菜或黑芝麻馅,咬开酥皮,清香满口,甜而不齁

像极了徽州山水的清冽。

做法讲究古法:打面皮、包馅、压形、粘芝麻、炭火烘烤,

每一步都藏着手艺人的巧思,吃一口,便是徽州千年的烟火气。

诞于秦地,是月饼“老祖宗”。

西安水晶饼最典型,冰糖板油为魂,皮酥馅甘,甜而不腻

其皮厚实如秦人脾气,干硬却酥脆,五仁、玫瑰、蛋黄等馅料荤素兼备,

咬一口,秦岭的风、渭河的水都在嘴里。

做法讲究:精粉过筛揉面,油酥包馅,

烘烤时火候精准,上色后翻烤,出炉时香气能飘半条街。

现代人爱它不齁甜,

木糖醇款更贴健康心,吃一口,是千年秦味,也是人间烟火。

诞于明崇祯十一年,太原郭杜林师徒醉酿“郭杜林”饼,

因酒误时发酵面团,掺生面加碱,意外创酥软香甜新饼,后称“醉饼”,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成晋式代表。

其以胡麻油、红糖、红枣为料,木质模成型,烘烤后表面棕红有光,

口感酥绵利口,甜而不腻,

郭杜林更以“酥绵、利口、甜香、醇和”著称。

做法需揉匀饧透皮面团,包入核桃仁、青梅等馅,入模磕出,

刷糖粞烤至棕红,再刷蜂蜜撒红丝,

窖藏月余风味更佳,尽显三晋古法匠心。

苏式月饼

源于唐,兴于宋,清乾隆年间稻香村将其系统改良。

其名本为“酥式”,后借苏州地望得名,皮酥如蝉翼,咬下碎渣簌簌,

甜咸适口——鲜肉月饼咸香多汁,猪油夹沙则甜而不腻,豆沙绵密裹着猪油香。

制作讲究“水油皮包油酥”,经两次擀卷起酥,烤至金黄酥脆。

如今江浙沪老字号仍守着古法,

五代传承的技艺里藏着唐宋月团的风韵,

一口酥香,便是千年中秋的团圆滋味。

始于清光绪年间广州莲香楼,以莲蓉月饼最负盛名。

莲蓉取湘潭寸三莲熬制,咸蛋黄用增城麻鸭蛋,经黄泥盐腌40天,油润起沙。

五仁月饼讲究“仁义礼智信”,必用西山乌榄仁,嚼劲中透出岭南草木香。

皮薄如纸,烘烤时糖浆皮泛琥珀光,咬开先尝甜糯,后觉咸鲜,层次分明

刚烤好需“回油”三日,皮软馅润,方显正宗。

这口甜咸交织,是岭南人“食不厌精”的匠心,也是中秋最浓的人间烟火。

您看这月饼,从唐朝的军粮到如今的流心奶黄,

变的不过是馅料,不变的却是人心里那点念想。

老辈人总念叨“月圆人得圆”,

可圆不圆的全在这一口饼上,

异乡的咬一口,恍惚就瞧见了老家院里的桂花树;

团聚的掰一块,甜味能渗到明年的月亮里头去。

所以您别光顾着挑馅儿,

芝麻核桃也好,黑松露也罢,吃的不是饼,是千里共婵娟的那根线。

您家乡的月饼,是什么馅儿?

来源:纳兰南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