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殖民与学术话语权:中美博弈下的复旦大学教授现象解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10:47 1

摘要:今年9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系统揭露了美国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实施全球认知战的策略及其危害。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9

张维为和沈逸教授遭遇的并非简单的学术争议,而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思想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爱国学者成为了美国认知战的重点目标。

今年9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系统揭露了美国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实施全球认知战的策略及其危害。

报告指出,思想殖民是基于不平等、为了不平等的头脑控制,具有强制改造、恶意操纵、隐蔽渗透、长期侵蚀等鲜明特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和沈逸教授等学者为何会成为网络攻击的焦点。他们之所以受到广泛攻击谩骂,并不是因为学术观点有问题,而是因为中美博弈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国内存在大量美国的思想殖民者(包括自觉和不自觉的)。

01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体系与手段

美国的思想殖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建立在数十年文化渗透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新华社报告揭示,美国思想殖民活动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清晰的战略布局,逐步形成了包括战略体系、组织体系、价值体系、传播体系、内容体系、技术体系在内的一套完备体系。

在组织体系上,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盟友协作”的勾连合谋特点。美国国会、国务院和情报机构统筹规划,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行为体各司其职,共同推动思想殖民的实施。

价值体系方面,美国将美式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包装成“普世价值”,以此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然而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背后,充斥着自私、伪善与“双标”。

传播体系上,美国构建了立体传播矩阵,从传统新闻媒体到跨国传媒集团,再到数字时代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掌控,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渗透。

02 高校前沿:思想殖民的重灾区与复旦教授的困境

我国少数高校在应对美国思想殖民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根据公开报道,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龙大瑞(Jamie Dragon)因长期在社交媒体发表反华言论,被中国官方定性为“支恐分子”。

然而,这样的反华学者竟然被多所中国重点高校法学院邀请到校开展所谓的学术交流。这一事件绝非偶然,它深刻折射出我国少数高校领导政治敏感性不强、政治觉悟不高、意识形态工作不够重视的问题。

这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复旦大学的教授们会成为攻击目标。张维为教授就中美贸易战的相关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经济对中国市场、产业链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

基于这一核心判断,他得出结论:特朗普政府发动的中美贸易战及关税战,最终必将以失败收场。这种精准的判断力直击美国软肋,自然引发了那些思想殖民者的强烈反应。

03 认知作战:针对爱国学者的网络围攻策略

对那些坚持客观理性、维护国家利益的学者,思想殖民者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打击策略。首先是人格诋毁,避免讨论实质内容,转而攻击学者的个人品德和专业能力。

其次是话题操纵,通过放大个别失误来否定整体贡献。正如复旦大学陈果教授的经历所示,一个简单的读音错误就足以让她从“万人敬仰”到“跌落神坛”。

这种操作手法旨在制造寒蝉效应,让其他学者不敢公开发表爱国言论。第三种策略是信息茧房,通过算法推荐和选择性展示,构建对学者形象的片面认知,使公众无法获取全面客观的信息。

最后是双重标准,对那些吹捧美国、否定中国的言论大肆追捧,对那些表彰中国成就、批评美国问题的学者则群起攻之。这种选择性对待充分暴露了思想殖民者的立场偏见。

04 实力对决:为什么美国害怕中国学者的声音

张维为教授在谈到中美潜在冲突时曾表示:“如果美国真对台海地区进行军事干预,中国将如何应对?我希望美国不要玩火,如果真的爆发冲突,我预测,第二天全世界都会发现,美国不再是超级大国了”。

这一判断建立在扎实的实力分析基础上。美国的军力表面强大,但存在严重问题。2022年,美国陆军计划招募6万新兵,但最终只有4.5万人应征,差距足足有25%。

五角大楼披露,17到24岁的美国年轻人中,竟有77%的人无法通过体检。这背后的原因一是肥胖率过高,超过40%的年轻人面临超重问题;二是毒品滥用,2022年就有10.6万人因药物过量死亡。

美军装备同样问题重重。F-35战机发动机时常出现故障,软件漏洞修复了好几年,每架战机的成本从7000万美元飙升至1.3亿美元。海军的新型“福特”号航母在第三次海试时,电磁弹射器竟然在4天内发生了10次故障。

相比之下,中国多年来不断加强“反介入”能力,尤其是火箭军的东风导弹系统,已经成为美国航母的最大威胁。东风-21D和东风-26B导弹被外媒称为“航母杀手”,末端速度高达10马赫,而美国的“宙斯盾”防御系统根本无法拦截。

更强大的东风-17导弹,其滑翔轨迹极为不规则,美国萨德反导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不足20%。

05 文明自信:打破思想殖民的精神枷锁

面对美国的思想殖民,中国正在从国家层面构建反击认知战的系统性工程。新华社发布的长文不是孤例,而是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报告呼吁各国破除价值迷信、摆脱思想依附,坚持开辟独立自主的文明发展新路。

这种转变与中国发展阶段的内在需求紧密相关。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跃居世界前列,原有的“融入—接轨”西方体系的策略已不再符合现实。中国正在推进从制度到话语的全面自立,而要建立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清理西方在思想领域遗留的殖民性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必然要求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文化、舆论与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继续放任西方思想殖民,不仅将阻碍中国形成文化上的主体性,更将最终危及政治安全与发展稳定。

与此同时,民间与官方正在形成越来越强的共识与合力。近期,如张雪峰公开表态支持国家统一并承诺捐资一事,虽遭到某官媒七名编辑记者联合批评,指责其“鼓吹战争”,却引发了舆论强烈反弹。

绝大多数网民指出,将祖国统一与“对外侵略”混为一谈,本身就是立场错位与价值混淆的体现。

06 道路选择:全球南方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反对思想殖民的斗争具有全球意义。新华社报告特别呼吁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摆脱思想桎梏、重拾文化自信、绘就文明多样图谱。这是一种新型的文明观,旨在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叙事,建构以东方的历史逻辑和当代实践为根基的知识体系。

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加速觉醒,打破美国思想殖民枷锁、实现精神独立自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国基于自身发展经验和各国人民共同心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文明参照。

西方现代化模式日益显露出其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正在重构劳动与分配机制,而西方基于私有制和资本积累的发展逻辑已难以应对这些变革。

相反,中国的公有制主体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在技术革命中构建“贡献—分享”型社会提供了可能。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科学评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进而实现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中国或许正率先走向一个超越雇佣劳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真正统一的新文明形态。

这条道路注定充满挑战,也必然引发西方更强烈的围堵与攻击。但时代格局已变,中国已不再是被动回应的一方,而是逐渐转向理念输出和体系建构的一方。

思想的反殖民化,不仅是一场文化斗争,更是一场文明道路的竞争。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叙事,建构以东方的历史逻辑和当代实践为根基的知识体系。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美国思想殖民4.0版本的新工具。通过算法推荐和数字监控,美国试图实现更精准的认知操控。

然而今年上半年,中国AI专利数量首次超过美国,标志着全球技术竞争进入新阶段。这场博弈并不是要取代美国当老大,而是要打破单一叙事的垄断,让世界出现多种声音、多元选择。

正如张维为教授所说,中国道路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不同文明形态共存的可能性。在这个多极化世界的新纪元,中国不仅是参与者,更将成为引领者。#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