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剧烈颠簸的飞行,一连串此起彼伏的空难,足以改变一个乘客的安全意识,让TA们爱上航空安全视频,并且看得津津有味。
一段剧烈颠簸的飞行,一连串此起彼伏的空难,足以改变一个乘客的安全意识,让TA们爱上航空安全视频,并且看得津津有味。
“你还别说,原来他们在拍大片。”
没错,这些年,全球各大航空公司早已不满足于播放普通的安全演示。他们不再仅仅是教你“如何在座椅下找到救生衣”,而是要让你记住他们:在热带岛屿上跳舞的空姐、在古典音乐厅里吟诵的英伦绅士、与蜘蛛侠同框的空乘人员……安全视频,变成了一场高投入、高传播、甚至有些高离谱的“娱乐大片”。
但这一切,真的让我们更安全吗?
从安全演示到营销秀,一场危险的航空安全实验
一切的起点,似乎来自2007年。那一年,Virgin America打出“让飞行重新变得有趣”的口号,发布了一条画风跳脱、角色奇葩的安全演示动画。乘客第一次发现,原来连空中安全提示也能让人忍不住全程观看。
此后,全球航空公司像是被按下了“创意竞赛”的按钮。
英航请来《BJ单身日记》导演操刀拍摄宫廷风安全视频,卡司阵容堪比电影红毯;新西兰航空把安全视频拍成《魔戒》三部曲外传,遍布奇幻地貌与本地明星;卡塔尔航空邀请内马尔上阵,和2022世界杯无缝联动;美联航则打造了一部拍摄周期长达10个月、动用了160名工作人员和1千块多米诺骨牌的“安全秀”。
导演Karim Zariffa直言:“我们不能出错,因为有乘客会看这视频30遍。”
你没听错,30遍。因为这不是电视广告,而是乘客反复暴露在其中的“高频场景内容”。数据显示,美联航的安全视频一年观看量可达1亿次,接近一支超级碗广告的曝光水平。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这样的“流量入口”,简直比登机口还金贵。
旅游宣传片?还是安全意识培训课?
然而,当我们冷静分析这些视频,会发现它们正越来越远离“安全”这个本体。
一项对113条安全视频的分析发现,自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航空安全视频发生在“飞机之外”:
海滩、篮球场、雪山、森林、交响乐厅……只有极少数,依然忠诚地留在客舱内完成演示任务。
这不是偶然。部分航空公司甚至已经公开将安全视频当成“目的地宣传片”的延伸。比如新西兰航空就与环保部门合作,借助“航空安全视频”同时推广国家自然景观和环保理念。品牌价值拉满,广告预算顺势抵扣。
同时,明星出镜也日渐成为标配:从戛纳走来的影星、从绿茵场走下的球星、从厨房走出的米其林主厨……一时间,安全视频成了“明星密度最高但观众无法快进”的奇特媒体形式。
但真正的问题是:观众记住了明星,记住了安全要点吗?
有趣≠有效,“娱乐式安全”存天然悖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航空安全专家Brett Molesworth,曾主导一项研究,试图探究不同风格的视频对乘客安全信息记忆的影响。结果令人不安:
无论是标准视频、幽默风视频,还是好莱坞式视频,乘客对关键信息的记忆率从未超过50%。而越“好玩”的视频,记忆率越低。
这并不难理解。人类的短时记忆有上限,而当娱乐性内容与安全信息“同屏竞技”时,大脑往往只能抓住其中一个——遗憾的是,那通常不是安全信息。
正如Molesworth所言:“如果航空公司能让幽默与核心信息之间有所区隔,或许还有提升空间。但当前的绝大多数视频,是让乘客记住了搞笑桥段,而不是逃生指引。”
那么问题来了:明知(对安全意识提升)效果有限,甚至起反作用,为什么航空公司还前赴后继砸钱拍大片?
两个字:品牌。
根据咨询公司P&C Global的数据,像新西兰航空这样的安全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累计获得数千万次播放,其“自传播”价值足以抵得上一场广告大战的预算。而更重要的是——品牌好感度提升后,消费者在票价相同时会更倾向选择熟悉且喜欢的航空公司。
在营销圈,这被称为“高频触达+正面体验=品牌偏好”。
而对于预算本就有限的中小型航空公司来说,这种“视频即广告”的模式,也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游击营销”。
当然,并非所有公司都买账。阿联酋航空就公开发文“回怼”:如果你期待明星、舞蹈和歌唱,请移步娱乐系统,我们的视频只讲安全——不讲段子。此文引发了对安全视频“形式与本质”的重新审视。
安全视频的尽头,不该是娱乐至死
或许,这些大片式安全视频真的让乘客多看了几眼。但在真正的紧急时刻,那些埋藏在五光十色下的安全提示,是否真的能被准确唤起?
我们当然不否认航空公司为“提升参与感”所作的努力。但安全信息,本质上是“功能性内容”,不是“情绪性内容”。一旦过度娱乐化,反而可能陷入“看了等于没看”的信息黑洞,甚至会淡化危险行为的严重性。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航空安全视频变得前所未有地“好看”。可别忘了,它本该是用来救命的,而不是用来冲榜IMDB的。
参考链接:
来源:事故纪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