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动车多少都该有点责任吧?”面对家属这句理直气壮的质疑,上海交警的回应掷地有声:“‘多少有点责任’的理论是哪里来的?法治社会,有违法行为的一方,就要承担全部责任!”近日,上海一则交通事故处理视频在网络上刷屏,不仅让“非机动车违法横穿马路负全责”成为热议焦点,
“机动车多少都该有点责任吧?”面对家属这句理直气壮的质疑,上海交警的回应掷地有声:“‘多少有点责任’的理论是哪里来的?法治社会,有违法行为的一方,就要承担全部责任!”近日,上海一则交通事故处理视频在网络上刷屏,不仅让“非机动车违法横穿马路负全责”成为热议焦点,更让网友们集体@全国各地交警,呼吁“执法只看对错,不论强弱”。
事件发生在上海一条繁忙的城市道路上,从现场视频中能清晰看到:一名女子骑着非机动车,未观察路况便直接横穿机动车道,试图完成“大转弯”动作。而此时,一辆机动车正沿着机动车道正常直行,司机发现女子后立即紧急刹车,但由于距离过近,还是与非机动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女子身体轻微擦伤,车辆无严重损坏。
很快,交警赶到现场处理。经过调取监控、询问双方当事人,交警迅速厘清了事故责任:机动车驾驶员在自己的车道内正常行驶,车速平稳,且发现险情后及时采取了刹车措施,全程无任何违法行为;而女子骑行非机动车横穿机动车道时,未下车推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非机动车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也未观察来往车辆,属于典型的交通违法,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唯一原因。因此,交警当场判定:女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机动车驾驶员无责。
这一判定却让女子家属难以接受。面对交警的责任认定,家属情绪激动地提出质疑:“就算她横穿马路不对,驾驶员肯定多少也有点责任吧?怎么能让我们全担?”这番话瞬间引发了交警的反驳,也成为视频中最触动人心的片段——
交警严肃回应:“‘多少有点责任’这个理论是哪里来的?现在是法治社会,不能说机动车开在马路上,被行人或非机动车碰一下,就‘多多少少有点责任’。要是这样,以后开车的人该怎么开?双方都有观察义务,机动车做到了正常行驶、及时刹车,而非机动车违法横穿马路,过错方很明确,就该承担全部责任。”
简短的对话被路人拍下并发布到网络后,迅速引爆舆论。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交警的判定,评论区里满是对“法治执法”的认可:“终于不是‘谁弱谁有理’了,就该这样按规矩来!”“交警说得太对了,‘多少有点责任’就是和稀泥,只会纵容违法!”更有大量网友主动@北京、广州、深圳等全国各地的交警账号,呼吁“全国推广这种清晰的责任认定,别让守法者吃亏”。
事实上,在以往的类似事故中,“谁受伤谁有理”“机动车多少要担点责”的惯性思维时常出现,甚至有些事故处理中,会为了“安抚弱者”而让无责的机动车承担部分责任,这种“和稀泥”式执法不仅违背了交通法规的公平性,更变相纵容了非机动车、行人的违法行为。而此次上海交警的处理,恰恰打破了这种惯性——不看双方“强弱”,只看“对错”,严格依据法律判定责任,让“违法者担责”成为唯一标准。
法律界人士也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核心是“过错原则”,即谁有违法行为、谁的违法行为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谁就承担相应责任。在这起事故中,机动车无任何过错,女子的违法横穿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判定其负全责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多少有点责任’的说法,本质上是对法律的误解,也是对‘公平’的扭曲。如果守法者总要为违法者的过错买单,只会让更多人漠视规则,最终危害的是整个交通环境的安全。”
随着事件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交通违法中的强弱论”。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之前开车正常直行,有人闯红灯横穿马路,我急刹车差点被追尾,最后对方还说‘你开车的让一下怎么了’,特别委屈。这次上海交警的处理,终于让人觉得‘守法有底气’了。”也有人指出,要减少这类事故,不仅需要执法者严格依法判定责任,更需要加强对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法规宣传,让“遵守规则”成为所有人的共识,而不是总想着“靠弱势博同情”。
截至目前,该视频的播放量已突破千万,“上海交警 驳斥多少有点责任”的话题也登上了多个平台的热搜。这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处理,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本质上是公众对“公平执法”的期待——交通规则面前,没有“弱者”“强者”之分,只有“守法者”和“违法者”之别。唯有坚持“违法必担责”,才能让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敬畏规则、遵守规则,最终构建更安全、更公平的交通环境。而上海交警此次的执法,无疑为这份“公平”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来源:水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