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制菜的定义,现在就像一个没有边界的系统:有人把净菜算进来,有人只认冷冻袋。标准不清,讨论就必然失控。消费者要的不是口水战,而是先把“预制菜分几类”讲清楚。
罗永浩在微博上提了一句“预制菜”,顺手点名西贝。
力度不大,连“开火”都算不上,顶多叫一次“轻描淡写”。
按理说,企业该做的唯一正确选择是——无视。
结果西贝像是被电门击中,突然高调回应。
于是,一桩小事,被放大成全民围观的舆论战。
对罗永浩来说,这是零成本的顺风车;
对西贝来说,却是高风险的自毁引爆。
这不是一次关于食品的争论,而是一堂活生生的数学课:
在这场非对称博弈里,西贝用最高的成本,做出了最低效的选择。
我们用 21条数理定律,逐条拆解这场荒唐的预制菜风暴。
“预制菜”并非单一物:有净菜、半成品、成品等分级。
预制菜的定义,现在就像一个没有边界的系统:有人把净菜算进来,有人只认冷冻袋。标准不清,讨论就必然失控。消费者要的不是口水战,而是先把“预制菜分几类”讲清楚。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标准,预制菜分为四类:
即食类:直接食用或简单复热即可,如八宝粥、罐头食品。 23即热类:需加热后食用,包括速冻食品(如饺子)和自热火锅。 23即烹类:需简单烹饪的半成品菜肴,例如调理牛排、酸菜鱼。 23即配类:洗净切配的食材,可直接用于烹饪,如沙拉配料或净菜。先分级,再谈判,是降低熵的第一步。
西贝回应,被骂“越描越黑”。可这是舆论常见陷阱:一旦信任跌破,沉默被解读为心虚,解释也被解读为遮掩。企业不是神,没法走出“怎么做都错”的圈套。要解决靠行业规则,而不是靠一次微博审判。
在概率论里,先验会影响后验。很多人心里的先验就是:西贝贵=不值,预制菜=偷懒。哪怕西贝说“只是净菜”,公众也会更新成“你就是遮掩”。这种偏见不靠数据,靠的是时间与反复验证去修正。
当人力越来越贵,人工不稳定,食品安全监管越来越严时,标准化就是所有餐企的理性选择。不是西贝一个人想偷懒,而是整个行业都被推向这个均衡。除非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价格,否则均衡难改。
消费者最直接的逻辑是:“用预制=欺骗”。
这简单有力,但也过度简化。净菜算不算?中央厨房切配算不算?要不要把速冻水饺也判死刑?简单粗暴的剃刀逻辑,很容易误伤正常环节。
有人说“全部公开”,听上去爽,但现实是:信息过载。菜单、工艺、配料表全写上去,99%的消费者根本看不懂,只会更怀疑。透明要的是“关键点可读”,而不是“信息海啸”。
物理公式 E=½mv² 告诉我们,速度的平方远比质量重要。罗永浩一条微博,传播速度快到爆表,动能惊人;而西贝的体量虽大,却动作迟缓。现实就是:在舆论场,快常常比大更致命。
每一次被曝光的事件背后,可能有1000次隐患。可这不代表“所有餐企都一样”。消费者把个案放大成行业黑幕,是常见的情绪投射。真正负责任的做法,是抽样、复核、盲测,而不是喊口号。
如果大家都把“预制”当原罪,企业互相挖坑、公开过度,最后是整个行业信任草场被过度放牧:菜更贵、品类更少、体验更差。消费者以为赢了,其实是输掉了整个选择权。
逻辑学告诉我们,一个系统无法完全自证。企业说“我们没有用XX”,永远无法彻底证明,因为系统不完备。真正的解法,是引入独立第三方抽检,而不是逼企业不断喊“我没罪”。
热点无记忆,今天西贝,明天海某捞。但品牌标签是有记忆的——公众会记住“你和预制挂钩”。所以,企业需要的不是“一次性澄清”,而是长期可验证的披露。
一条微博能掀起风暴,但蝴蝶效应只是混沌,不是因果律。我们不能用一次舆论爆点,推导出整个行业的“结构性原罪”。
当企业用部分半成品来保证出品稳定、减少退菜,其实是牺牲局部,换取整体的体验改良。这是“帕累托改良”,不是偷懒。如果没有这样的手段,消费者面对的将是更长等待、更高差错率。
物理条件摆在那里:厨房面积、油烟处理、人手极限。要求所有菜100%现炒,等于无视约束条件。别神化“全现炒”,它和“全手工造车”一样,听上去浪漫,现实里很难大规模运作。
你吃一顿很好,下一顿拉垮,这就是方差太大。预制菜降低的正是这种波动。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稳定比偶尔的惊艳更重要。这就是定价逻辑的一部分。
爆单、下雨、节假日,这些都是系统噪声。一个鲁棒的系统,会用标准化环节来吸收冲击,而不是全靠临场发挥。否则你点的餐,可能压根就出不来。
“贵不贵”“值不值”是最主观的噪声。企业定价更多基于硬信号:人力、租金、损耗、安全。这些信号看不见,却是真实的约束。消费者不能拿“噪声”去裁决“信号”。
真正的问题不是“现炒”还是“预制”,而是能不能解释清楚。现炒也可能不干净,预制也可以安全。要的是一个可解释、可验证的工艺链条。
清晰标识“现炒/半成品/成品”,会让不同消费层次的顾客各取所需。有人要便宜快,有人要贵但现炒。标签不是坏事,关键是给出选择。
如果触碰食品安全红线,那是零容忍。但如果只是“分级/工艺之争”,就不能拿“安全大棒”去砸。安全是黑白题,预制是灰度题,不能混用。
企业喊多少次“我们不骗人”都没用,消费者要的是可验证的承诺。比如:第三方抽检报告、菜单分级标识、退菜保障。这些机制一旦落地,比任何口水都更有说服力。
罗永浩的10万,买不到真相,只能买到一次舆论狂欢。
预制菜,不是西贝的问题,而是行业的规律;
价格,不是欺骗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差异。
企业需要做的,是守住底线,持续交付价值;
来源:量子学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