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丧父,被姐姐骂不要脸,成名后却为8个哥姐买房,今成全家骄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10:29 1

摘要:在辽宁抚顺一个贫困至极的大家庭里,于和伟是家里的第九个孩子,也是最小的那个,大家都喊他“小九”,他的出生,对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来说,算不上一个好消息。

小孩子才三岁,父亲早早走了,他还跟外甥女争喝奶,大姐还笑骂他“不要脸”,靠着姐姐的奶水长大后,全家人帮衬着他上学。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要脸”的孩子,成名后却牢记哥姐的养育之恩,为他们买车买房,成全家骄傲。

在辽宁抚顺一个贫困至极的大家庭里,于和伟是家里的第九个孩子,也是最小的那个,大家都喊他“小九”,他的出生,对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来说,算不上一个好消息。

在他仅仅三岁那年,家里的顶梁柱,他的父亲,撒手人寰,留下一个不识字的妻子和九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生下他时,母亲已经45岁高龄,身体早已被生活掏空,连一滴奶水都挤不出来。

于和伟的婴幼儿时期,直接面临了一场“断奶危机”,说得更直白点,是生存危机,就在这时,他的大姐,一位刚刚生完孩子的年轻母亲,成了他的救命恩人,这位比他年长整整24岁的姐姐,像母亲一样将他揽入怀中,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他。

于是,一个特别的画面出现了:于和伟和自己的亲外甥女,成了“同食者”,一块儿趴在同一个怀抱里抢奶喝,因为这事,大姐时常笑骂他“不要脸”,但这句嗔怪里,包裹着最原始、最滚烫的亲情。

这就是他欠下的第一笔债——生存之债,这笔债,不是用金钱计算的,而是用奶水、用母亲烤地瓜换来的微薄收入、用八个哥哥姐姐省下的每一口粮食来偿付的。

全家11口人,把最稀缺的生存资源,无条件地向这个最小的弟弟倾斜,只是为了让他活下去。这笔债,奠定了他对家庭最深刻的亏欠感。

活下来之后,新的问题摆在了眼前,于和伟的初中成绩平平,不好不坏,在人群里毫不起眼,如果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他大概率会早早进入社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重复着父辈的命运。

但命运的齿轮,因为一位老师的建议而转向,这位初中老师发现,于和伟在音乐上,尤其是唱歌,有着肉眼可见的天赋,老师对他说,别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了,去考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吧,那里分数不高,而且刚刚开始招收男生。

这个建议,为这个家庭的“投资”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于和伟听从了建议,顺利进入抚顺市幼儿师范学校学习音乐。毕业后,他没有安分地去做一名老师,而是选择考入抚顺话剧团,端上了一个文艺工作者的饭碗,有了稳定的收入。

可他的野心不止于此,更大的世界在向他招手——他想考大学,目标是顶尖的上海戏剧学院,这个念头,对于那个贫困的家庭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高昂的学费,是一座根本无法逾越的大山。

就在这时,第二笔“债”的关系形成了,家庭的模式从单纯的“供养”升级为一场豪赌式的“投资”。哥哥姐姐们没有任何犹豫,他们将这个弟弟视为整个家族冲破阶层束缚的唯一希望。

一场“众筹未来”的行动在家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一位姐姐,狠心卖掉了原本计划给外甥买的钢琴。其他的兄姐,有的掏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有的甚至选择辍学去打工,只为凑够弟弟的学费。

他们用自己的现在,去抵押于和伟的未来。这笔“希望之债”,是双向的,家人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而于和伟则背负起了整个家族的期望。这份沉甸甸的“债”,成了他日后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必须咬牙坚持下去的核心驱动力。

1992年,于和伟带着全家的期望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他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但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因为外形在帅哥如云的演艺圈里并不出众,他的职业生涯初期走得异常艰难,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接不到像样的角色,只能在各种剧组里跑龙套,当一个面目模糊的背景板。在最落魄的时候,他一天的片酬只有区区200元,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直到1999年,他才在电视剧《曹操》里得到了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荀彧”,算是正式踏入了影视圈。但真正让他命运转折的,是2003年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

他在这部剧里饰演了大反派“万古碑”。这个机会怎么来的?并非他自己争取,而是来自话剧团的三位老师,他们恰好是这部剧的编剧,三人共同向剧组推荐了他,而这封推荐信,就是一张改变命运的入场券。

这是他欠下的第三笔债——知遇之债,导演高希希是另一位重要的“债权人”。在于和伟因为外形自卑、对前途感到迷茫时,高希希给了他极大的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后多次与他合作。

这份信任,像催化剂一样,让于和伟的事业迅速起飞。他因此一度被称为“反派专业户”,在《大宅门2》里饰演的“白占安”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这第三重债务里,还有一位特殊的“同盟者”——他的妻子宋林静,两人相识于抚顺话剧团,在于和伟的帮助下,宋林静也考入上戏进修。

毕业后,两人一同进入南京话剧团。在他事业不顺、收入微薄的那段漫长岁月里,妻子的不离不弃和精神支持,是他能够扛下来的重要支柱。这是一种基于爱情与共同理想的“情感债务”。

偿还是最好的感恩

2010年,电视剧《三国》播出,于和伟饰演的“刘备”让他家喻户晓,他不再是那个只能演反派的特型演员,而是真正坐稳了实力派的宝座,斩获多个奖项,成为了备受观众喜爱的演员。

成名之后,于和伟开始了他人生的终极课题——“偿债”。

于和伟斥资数千万,为八位哥哥姐姐一一购买了房产和汽车,彻底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他还时常回家探望兄姐,像小时候一样,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维系着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他的成功,让当年那个贫困的家庭,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荣耀家族。

一个特别有趣的细节是,哥哥姐姐们拿到他给的钱后,并没有肆意挥霍,而是小心翼翼地存了起来。他们的想法很朴素:万一“小九”将来有什么需要,这笔钱还能再拿出来支持他。

它不再是单向的亏欠与偿还,而是变成了一种可以永续循环、无限流动的家庭信托基金。爱与支持,在这个家庭里,永远在路上。

结语

于和伟的故事,最终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生中最重要的“债务”,从来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最深刻的联结。

正是因为欠着大姐的“奶水债”,他懂得了生命的珍贵,正是因为背负着全家的“希望债”,他才有了拼尽全力的勇气,正是因为感念着师长与伴侣的“知遇债”,他才走得更远更稳。

这些沉甸甸的债,锚定了他的人生航向,定义了他的责任与担当。让他从那个被笑骂“不要脸”的抢奶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今天这个懂得感恩、并有能力偿还情义的“人间大丈夫”。

本文信源:今日女报《53岁于和伟演大学生引争议,他背后的“强大后台”是时候被曝光了……》

澎湃新闻《于和伟又爆红,但他回家卖包子了》

来源:青梅旭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