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 3 年还能稳?这三类基金,藏着穿越牛熊的 “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10:22 1

摘要:打开基金账户,不少人都会陷入同款纠结:新能源基金刚反弹又跳水,消费基金磨了大半年没动静,科技基金更是 “涨 1 天跌 3 天”。明明知道 “长期投资才是基金赚钱的正道”,但真正能安安稳稳拿 3 年以上的基金,到底该怎么挑?

打开基金账户,不少人都会陷入同款纠结:新能源基金刚反弹又跳水,消费基金磨了大半年没动静,科技基金更是 “涨 1 天跌 3 天”。明明知道 “长期投资才是基金赚钱的正道”,但真正能安安稳稳拿 3 年以上的基金,到底该怎么挑?

其实,长期布局的基金,核心要看三个维度:赛道有没有穿越周期的生命力?行业是不是经济发展的 “必选项”?基金能不能在波动中持续创造价值? 今天就从这三个角度,拆解三类适合 “躺平式长期持有” 的基金,帮你在震荡市找到 “稳稳的锚”。

一、宽基指数基金:“赌国运” 的最简单解法

如果说投资里有 “傻瓜式赚钱法”,宽基指数基金一定能占一个席位。

(一)为什么它能 “躺赢长期”?

宽基指数(比如沪深 300、中证 500、创业板指),本质是 **“中国经济的精华浓缩液”**:

沪深 300:筛选 A 股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 300 家公司,从金融、消费到科技,将中国 “核心资产” 一网打尽;

中证 500:聚焦中小盘成长股,代表中国经济的 “新动能”—— 专精特新企业、新兴制造龙头多集中于此;

创业板指:以新能源、医药、高端制造为核心,堪称 “中国新兴产业的风向标”。

更妙的是,宽基指数有 “自我进化” 的机制:定期调仓。每年会把业绩疲软、跟不上时代的公司 “剔除”,将新崛起的优质公司 “纳入”。比如 2013 年沪深 300 中金融股占比超 40%,如今消费、科技股合计占比已超 50%;创业板指也从 “互联网 +” 时代,迭代至 “新能源 + AI” 的产业新浪潮。

(二)数据不会骗人:时间越长,赚钱越确定

回溯 2014—2024 年十年周期:

沪深 300 指数年化收益率约 8.2%,期间最大回撤约 32%(2015 年股灾、2018 年熊市均触发深度调整);

中证 500 指数年化收益率约 10.5%,最大回撤约 45%(中小盘股弹性强,但波动更剧烈);

创业板指年化收益率约 12.3%,最大回撤超 55%(新兴产业波动最猛,但长期成长斜率最陡峭)。

短期波动虽吓人,但 “持有时间越长,盈利概率越高”:持有沪深 300 满 3 年,盈利概率超 70%;持有创业板指满 5 年,盈利概率超 85%。

(三)适合谁?要避开什么坑?

适合人群:基金投资新手、无暇研究行业的上班族、想 “低成本分享经济增长” 的普通人;

风险提醒短期波动剧烈。如 2018 年沪深 300 全年下跌 25%,2022 年创业板指下跌超 30%。但只要投入的是 “3—5 年不用的闲钱”,波动反而会成为 “低价加仓的窗口期”。

二、消费主题基金:“赚 14 亿人吃喝消费的钱”

消费是经济的 “压舱石”,也是普通人最能感知的 “长期赛道”—— 毕竟,人总要吃饭、买东西、享受服务。

(一)长期逻辑:停不下来的 “需求永动机”

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源于两大核心驱动力:

人均收入提升:2013—2023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8311 元攀升至 49283 元,年化增长 10.6%。收入水涨船高,人们对 “吃好、用好、玩好” 的付费意愿自然增强;

消费结构升级:从 “吃饱穿暖” 到 “品质生活”,服务消费(旅游、教育、医疗、娱乐等)占比从 2013 年的 39.6%,提升至 2023 年的 45.2%,未来仍有向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占比超 60%)靠拢的空间。

(二)消费基金买的是什么?“品牌 = 护城河”

消费主题基金的持仓,多聚焦 “有品牌、有定价权” 的龙头企业:

必选消费:白酒(茅台、五粮液)、调味品(海天、恒顺)、家电(格力、美的)—— 需求稳定、现金流充沛,能穿越经济周期;

可选消费:免税(中国中免)、医美(爱美客)、新能源汽车(比亚迪)—— 弹性大,直接受益于 “消费升级 + 技术变革”。

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是 “护城河深厚”:茅台的品牌力、中国中免的免税牌照、格力的渠道壁垒,短期难以被复制。

(三)风险在哪?“估值和政策的双重考验”

估值波动:消费股易被市场情绪 “推高”,出现阶段性高估。如 2021 年春节后,白酒股 PE(市盈率)普遍突破 50 倍(历史均值约 35 倍),随后迎来大幅调整;

政策变化:部分消费领域受监管影响较大,如过去教培行业整顿冲击教育消费基金;当下医美行业合规化、免税行业牌照管理,也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

三、科技成长基金:“押注中国产业升级的未来”

如果说消费是 “现在能赚的钱”,科技就是 “未来能赚的钱”—— 中国要从 “制造大国” 迈向 “制造强国”,科技是绕不开的核心。

(一)长期逻辑:“政策 + 全球竞争力” 双驱动

科技成长赛道的崛起,源于 **“国产替代” 和 “全球份额提升”** 的双重逻辑:

政策支持力度大:“十四五” 规划将 “科技创新” 作为核心方向,全国研发经费投入从 2018 年的 1.97 万亿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3.3 万亿元,年化增长超 10%;

全球竞争力在增强:中国在新能源、光伏、高铁等领域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如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占率超 60%,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 70% 以上);半导体、AI 等领域虽处 “追赶期”,但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率从 2018 年的 10%,提升至 2023 年的 30%)。

(二)细分赛道:不同方向,不同的成长故事

科技成长基金的持仓,通常覆盖这些高潜力赛道:

新能源:光伏(隆基绿能、通威股份)、风电(明阳智能)、新能源车(宁德时代、比亚迪)—— 受益于 “全球能源转型”,需求长期增长;

半导体 & AI:芯片设计(中芯国际)、AI 算力(寒武纪)、大模型(昆仑万维)—— 国产替代 + 技术突破,短期波动大,但长期空间广阔;

高端制造:工业母机(华中数控)、机器人(埃斯顿)、航空航天(中航光电)—— 补 “卡脖子” 短板,政策倾斜明显。

(三)风险更 “硬核”:“技术迭代 + 国际竞争”

科技行业的风险,比消费、宽基更 “尖锐”:

技术迭代风险:如光伏技术从 “PERC” 升级到 “HJT”,若企业押错技术路线,可能被市场快速淘汰;

国际竞争风险:半导体、AI 等领域受海外技术封锁(如美国对芯片的出口限制),企业发展可能 “卡壳”,进度低于预期。

四、长期布局的 “底层逻辑”:不是 “躺平不管”,而是 “选对 + 用对”

选对了基金,不代表能 “买了就扔着不管”。长期布局要做好这三件事:

(一)用 “闲钱” 投资:至少拿 3—5 年

投基金的钱,必须是 “3—5 年不会用到的闲钱”。这样即使短期下跌,也不会因 “急用钱” 被迫在低位卖出,才能真正等到 “长期收益” 兑现。

(二)分批买 / 定投:把波动变成 “朋友”

别 “一把梭哈”,可采用 “定投” 或 “逢低分批买入”的方式:

定投:每月固定日期买入固定金额,平摊成本(如每月 10 号买 1000 元);

逢低补仓:若基金下跌 10%,补一次仓;下跌 20%,再补一次(需注意,别补在 “下跌趋势中”,要等下跌动能减弱时操作)。

(三)定期再平衡:让组合 “不跑偏”

每年年底,审视基金持仓:如果某类基金(如科技基金)涨幅过大,占比超过原定计划(如原本计划科技占 30%,现涨到 40%),可卖出一部分,平衡到消费、宽基等基金,让组合更稳健。

长期布局,是 “相信中国,也相信方法”

选这三类基金长期布局,本质是 “相信中国经济长期向上的趋势,同时借助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分享各行业成长的红利”。

来源:铭阳考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