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4 年的一天,英国的寻宝人迈克・哈彻像往常一样,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翻找着。他那贪婪的目光突然停留在一则航海信息上,眼神瞬间亮了起来。这则信息来自遥远的东方,清乾隆十七年(公元 1752)冬天,一艘名为 “歌德马尔森” 号(中国称南京号)的商船,满载着精美
1984 年的一天,英国的寻宝人迈克・哈彻像往常一样,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翻找着。他那贪婪的目光突然停留在一则航海信息上,眼神瞬间亮了起来。这则信息来自遥远的东方,清乾隆十七年(公元 1752)冬天,一艘名为 “歌德马尔森” 号(中国称南京号)的商船,满载着精美的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南京出发,驶向荷兰阿姆斯特丹。然而命运弄人,1822 年 1 月 14 日,它从广州再度启航后,仅仅航行了 16 天,在行驶到中沙群岛时,不幸触礁沉没。虽然仅有 198 人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但船上那无数珍贵的货物,却永远地沉睡在了海底。
对于哈彻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价值连城的瓷器和黄金在向他招手,心中立刻盘算着如何将这些宝藏据为己有。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组织了一个所谓的 “探险队”。队员们大多是被高额报酬吸引而来的,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水手,也有技术娴熟的潜水员。哈彻购置了当时还算先进的声呐探测设备,租来一艘坚固的打捞船,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匆匆前往南海相关海域。
南海的海面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汹涌。哈彻的探险队在这片广阔无垠的海域上开始了艰难的搜寻。他们将声呐设备放入海中,随着船只缓慢前行,设备不断向海底发射声波,试图捕捉到沉船的蛛丝马迹。每一次接收到异常信号,船上的人都会紧张起来,可经过潜水员下去查看,大多时候只是海底的礁石或者其他无关的物体。要知道,200 年前的航海技术远没有如今这般发达,航海日志记载的坐标十分模糊,仅仅是一个大致的范围。而且,沉船在大海中并非静止不动,海底暗流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沉船很可能已经被推动到了很远的地方。
日子一天天过去,探险队毫无收获。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希望逐渐变得渺茫,队员们也开始变得绝望起来。就在众人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名潜水员在水下有了惊人的发现。这名潜水员身背氧气瓶,在浑浊的海水中艰难地游动着,双眼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突然,他看到了一个环状物体,凭借经验,他觉得这极有可能是 “歌德马尔森” 号上的某个部件。
他兴奋地向船上发出信号,通过连接在身上的通讯设备大喊:“我好像找到了什么!像是船上的东西!” 船上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原本低落的情绪瞬间被点燃,一阵欢呼声响彻海面。他们像是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鼓作气,加大了搜寻力度。潜水员们轮番下水,围绕着发现环状物体的区域展开更细致的搜索,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那艘沉睡了 200 多年的商船 “歌德马尔森” 号被找到了。
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商船的船舱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船舱内运载的货物几乎全部是官窑瓷器,它们堆积如山,静静地躺在海底,仿佛时间都为它们停止了。在海底的黑暗中,这些瓷器散发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光泽,它们已经沉睡了 200 多年,就像是睡着了一样,却不知道即将面临一场可怕的灾难。
在场的人都清楚,200 年前官窑的瓷器,随便拿出一件,在当时的文物收藏市场上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价格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比如,2011 年,一件乾隆时期官窑制品,黄地青花折枝花卉梅瓶就拍卖出了 5980 万元的天价。而如今,这一船的古董,其价值简直无法估量。上百万件大清官窑烧出的瓷器就这样呈现在他们眼前,当时参与打捞的船员们眼睛都看直了,除去那些已经破碎的,完整的瓷器多达 90 万件。
迈克・哈彻本质上是个唯利是图的文物贩子。在他的观念里,在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东西越少价格就越高。于是,这个贪婪的家伙做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决定。他命人精心挑选了 23.9 万件青花瓷器后,竟然下令把其他 60 多万件瓷器全部砸碎。在那一声声清脆的破碎声中,无数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瓷器化作了海底的碎片,一段段历史也随之破碎消逝。
哥德马尔森号出水部分瓷器和金锭
最终,迈克・哈彻带着这 23.9 万件青花瓷,以及一同捞起的 125 块、总重达 45 公斤的金锭和两门青铜火炮,满心欢喜地回到了欧洲。他迫不及待地要将这些 “战利品” 变成实实在在的金钱。
一年后的 1986 年 4 月 - 5 月,这些瓷器现身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竟然以无主货物的形式,委托佳士得公司进行拍卖。一次性拍卖如此数量巨大的中国文物,这一消息瞬间引起了全球的轰动。中国相关部门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本欲阻止这起拍卖,可经过一番调查却无奈地发现,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在这方面的法律存在空白,他们竟然找不到任何有效的法律依据来制止这场非法的拍卖。在这种情况下,“买回来” 竟成了留住文物的唯一办法。
国家文物局紧急派出了陶瓷专家耿宝昌和冯先铭,带着 3 万美元前往阿姆斯特丹参加拍卖。拍卖行表面上十分 “贴心”,把优先竞拍的 1 号牌交给了中国人,可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们的虚伪之举。在接下来几天的拍卖中,两位专家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都被恶意抬高到估价的 10 倍以上,各国收藏家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一路疯狂叫价。而中国专家所带的 3 万美元,在这场疯狂的拍卖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根本买不到一件像样的瓷器。最终,所有瓷器尽数落入他人之手。
预展第一天,买家耐心地等待嘉士德开门
1986 年 4 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现场,迈克・哈彻的 “战利品” 摆满了两层楼。整个拍卖会现场人声鼎沸,气氛狂热。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中国文物拍卖会,整个文物收藏市场为之轰动。而迈克・哈彻,这个贪婪的盗宝者,在这场拍卖会后狂赚 2000 万美元,一跃成为国际寻宝界响当当的人物。同时,他的这一行为也让中国南海、东海成了海上寻宝人的 “探险乐园”,引来了更多贪婪之人觊觎的目光。
迈克・哈彻的所作所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然而,正是这次惨痛的经历,让中国下定决心发展水下考古沉船打捞事业。痛定思痛,1987 年,中国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开始着力培养水下文物考古队。无数考古工作者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投身到这项全新的事业中。他们克服了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等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
终于,在 2007 年,他们成功打捞出一艘南宋沉船 ——“南海一号”。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中国水下考古队已经成为世界上专业水平最高的考古队之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中国水下的文化遗产,让那些沉睡在海底的历史瑰宝得以重见天日,不再遭受非法盗捞的厄运。这段历史,是中国的伤痛,也是中国不断奋进的动力源泉。
来源:汉武帝的夜光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