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邕藏藏书推荐(第七期)——藏在南宁的千年诗意“邕州八景(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10:09 1

摘要:在南宁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隐 藏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画卷——邕州八景。它们不仅是南宁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精华,更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上一期我们了解到了望仙怀古、邕江春泛、象岭烟岚、罗峰晓霞,今天,就让我们继续通过书籍,探寻邕州八景的前世

藏在南宁的千年诗意“邕州八景(下)

在南宁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隐 藏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画卷——邕州八景。它们不仅是南宁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精华,更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上一期我们了解到了望仙怀古、邕江春泛、象岭烟岚、罗峰晓霞,今天,就让我们继续通过书籍,探寻邕州八景的前世今生。

青山松涛

蓊郁苍翠的青秀山依邕江而立,江水绕山脚蜿蜒南去。山间古木参天,泉清石奇,云雾蒸腾,邕州古八景之一的青山松涛就位于青秀山。有资料记载,青山松涛经历了“青岫松涛—青秀松涛—青山松涛”的易名过程。南宁古籍介绍:“青秀山,县东二十里,一名青泰峰,与望仙坡相拱揖者,青秀山也。距城东南十里,雄奇秀拔,为邕江之砥障。崖洞相因,出泉甘洌。今名青山为八景之一,题曰青岫松涛。松为寺僧归元手植……”

明代被贬至南宁的董传策曾写下《青山歌》:“青山高,千峰石笋插云霄。青山下,江水平铺村映射…… 青山风,蛟龙怒吼凌长空”,从侧面描绘了青山的风貌,其中 “青山风,蛟龙怒吼凌长空” 一句也可让人联想到风吹松树时的壮观景象。清代诗人刘神清在《青秀松涛》中写道:“青山拂翠处,湟际若奔涛。不解苍松下,频惊白浪高”。清代梁天宗的《青秀山松涛诗》也有相关描述:“青山佳致压群峰,更有亭亭万树松;日映江波浮白鹤,风迎绿浪卷苍龙。洗心似听琴中曲,喧耳如闻夜半钟;任是狂澜云静后,坚操不改旧时容”。这些诗句都生动地展现了青山松涛的美妙景象和独特意境。

主编:黄伟林

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

索书号:K92/2719

馆藏地点:南宁印记_特藏文献(六层)

马退远眺

马退远眺大致位于今邕武路、邕宾路间的四厦岭,来源于马退山。旧时的马退山有何魅力,得以被古人评为古邕州八景之一?文博专家李文介绍,马退山就是如今的四厦岭,旧时的马退山一座座山头连绵起伏,如同回环旋转,就像马退一样,所以称之为马退山。登上山顶,可远眺周围几十里。 马退山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出名,这背后也有一段故事。传说唐朝邕州刺史柳宽(柳宗元族兄)曾在山上建一茅亭,常与友人登山远眺,柳宗元曾代作《马退山茅亭记》一文,山便因人成名,为文人墨客游览胜地,马退山遂成古邕州八景之一。古籍中记载,柳宗元是如此描述马退山景色的:“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之华。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古人笔下的马退远眺,望白云飘飘,观日落美妙,山林葱郁,溪水潺潺,令人流连忘返。如今的马退山已变成公墓区,旧时美景虽再难寻觅,但青松翠柏,郁郁葱葱。马退山在古邕州历史上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南宁古籍文献丛书》编篡委员会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点:南宁印记_特藏文献(六层)

弘仁晚钟

弘仁晚钟大致位于江南区星光大道广西体育馆附近,从前曾有两座寺庙相邻,一为伏波庙,一为弘仁寺。相传弘仁寺为明万历年间萧云举所建。萧云举早年曾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论禅,后来一直有书牍来往,老年后愈发亲近佛法。萧云举一番勘察后,乃出资在七莲庵旧址上大兴土木,修建弘仁寺。一珠宝商人为弘仁寺捐铸了一口铜钟,钟声洪亮悦耳、清新醒神。《广西通志》卷四十三记载:“弘仁寺,在城西一里。明万历间,郡人萧云举创建。”此文记载了萧云举修建弘仁寺的经过。关于弘仁寺,历史上也留存有不少诗词佳作。清代诗人梁天宗有《弘仁晚钟》:“河西名刹梵王家,隐隐钟声楼水涯。远泛清高敲夜月,徐闻逸响散天花。临流暮廓烟笼树,泊岸春洲鹭泊沙。惊起幽人眠未稳,回看山寺斗星斜。”作为南宁旧时有名的寺庙,弘仁寺人气颇旺,南宁人元宵节赏灯,最喜欢到弘仁寺。一些世代居住在江南区平西村的老南宁人也从祖辈口中听过弘仁寺的故事。弘仁寺里的古钟,每次敲钟都很洪亮,不仅江南平西、亭子能听见,江北也能听到。1960 年兴建邕江大桥时把这一带建筑全部拆除,当初的弘仁寺被滨江公园取代,弘仁晚钟盛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闹中取静的市民休闲之地。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29/159

馆藏地点:地献(六层)

花洲月夜

关于花洲月夜的旧址,比较有争议。有说在民族大道南宁电信枢纽大楼附近,有说在北湖菜市。按照《邕宁县志》中的记载,宋代时北湖全是湖泊和水田,环境优美。到了明朝,在朝中做官的南宁人萧云举回归故里后,对乡土风景建设较多,在家乡兴建了龙象塔和弘仁寺。萧氏家族在北湖也有房子,房子建于水田之上,花洲月夜描述了当时亭台楼阁和湖泊水田连成一片的美景。 关于花洲月夜,民国《邕宁县志》还有这样的记载:“在城东北湖中,宋聂安抚筑亭于江,额曰‘南州壮观’。又有繁阴亭、梅亭、爱莲亭、照春台诸胜……为八景之一,题为花洲月夜。”虽旧址存在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花洲月夜景观的形成,与旧时南宁众多的水塘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塘、蛙声、花洲月夜,既是美景,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到了民国,北湖的湖泊水田变成水塘,用于养鱼、养鸭,后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水塘逐渐变成平地,建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现代城市里不乏水景,保护环境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入夜,南湖、五象湖、邕江边……花团锦簇,灯火璀璨,市民游客漫步其中,尽享南宁夜色浪漫与风情,习习晚风吹过,花香沁人心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将延续下去。

编:《南宁古籍文献丛书》编篡委员会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29/590/1

馆藏地点:南宁印记_特藏文献(六层)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