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这新冠,已经跟我们“纠缠”好几年了。表面上看,疫情是缓下来了,口罩摘了、核酸停了、生活节奏也慢慢恢复了,可是有些人心里知道,身体还是没那么“痛快”。
说起来这新冠,已经跟我们“纠缠”好几年了。表面上看,疫情是缓下来了,口罩摘了、核酸停了、生活节奏也慢慢恢复了,可是有些人心里知道,身体还是没那么“痛快”。
最近,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公布了一项新数据:新冠后遗症的患者增加了30%,而且不少人是在感染康复后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慢慢出现症状的。这可不是吓人,是有板有眼的数据支撑的。
研究里提到,很多人以为自己“阳康”了,没事了,其实身体还在悄悄“打仗”。有四个症状,出现了就得当回事,不能再拖了。别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有时候,拖着拖着,身体就先一步“罢工”了。
第一个常见的症状是持续性的疲劳。不是那种熬夜后的累,而是你明明睡得早、吃得好,结果一睁眼还是觉得自己像被拖拉机碾过。
浑身酸软、脑子像裹了层棉花,刷牙都没劲,走几步路都得歇口气。这种疲劳在医学上叫“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在新冠后遗症人群中的发生率正在不断攀升。
世界卫生组织去年更新的指南里也明确提到,这种疲劳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连日常工作都做不了。
第二个症状是认知障碍,说得直白点,就是“脑子不好使了”。有个患者跟我说,她以前做财务,数字算得飞快,可自打感染新冠后,连简单的加减法都得反复检查。
还有人忘性特别大,刚说完的话转头就忘,钥匙老放错,手机常常找不到。这类表现,我们俗称“脑雾”,可别看名字听着轻巧,它其实是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可能跟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第三个是呼吸系统的反复不适,像是咳嗽总不好、胸口闷、呼吸不畅。尤其是原本就有哮喘或慢阻肺的人,感染新冠后症状往往会被“放大”,恢复的速度也更慢。
有些人拍胸片,发现肺纹理增粗或有轻度纤维化,这就不是感冒咳两声那么简单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硬撑着不看医生,可能会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
第四个则是心率异常。不少人感染后心跳总觉得不对劲,有时候坐着也会心跳加速,稍微走两步就“突突突”乱跳。做个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动过速或者心律不齐。
这种情况在年轻人群中也不少见,有研究说这可能跟自主神经系统受到病毒刺激有关,有点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你可能会问:这些症状是不是每个感染过的人都会有?当然不是。但现在的麻烦在于,有些症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而是慢慢地,一点点地在生活里“扎根”。
你以为是累了、没睡好、压力大,其实身体早就在示警了。就像那口老灶台,火苗小了不代表就灭了,可能是里面积灰太多,烟囱堵了,得清理清理。
我有个病人,35岁,原来是个马拉松爱好者,新冠后两个月,走楼梯都喘得慌,原本以为是“气还没顺过来”,结果一查,肺功能下降了20%,血氧饱和度也波动得厉害。
经过规范的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才慢慢恢复。他跟我说,最怕的不是病,而是“以为自己没病”,每天硬撑着,结果身体越来越差。
说到这儿,咱就得聊聊一个很多人搞不清楚的概念——“新冠后遗症”到底是个啥?医学界现在通常叫它“新冠后综合征”(PostCOVID-19condition),是指感染后3个月内出现、持续超过2个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的症状。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感染后的不适都叫后遗症,得符合一定的时间和排除标准。
那为啥会得这个病?目前的研究认为,和多种机制有关:病毒残留、免疫系统紊乱、慢性炎症反应、微血管损伤,这些听起来挺吓人,但简单说就是身体“还没彻底从战争里恢复过来”,免疫系统不太平,神经系统也有点“短路”,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症状就冒出来了。
那得了后遗症怎么办?总不能等着它自己好吧?当然不能。第一步是明确诊断,别光靠自己猜。现在不少大医院都有“新冠康复门诊”或“呼吸康复科”,可以通过肺功能测试、心电图、心理评估等手段,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第二就是综合干预,包括物理康复、营养支持、心理治疗等。比如针对疲劳的康复训练,不是让你猛锻炼,而是科学地“动一动”,让身体慢慢适应。营养方面,要补充优质蛋白、维生素B族、铁和锌,有助于身体修复。
有人说,那吃点药行不行?行是行,但不能乱吃。比如有些人觉得心跳快就吃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但如果是低血压体质,吃了反而更难受。
又比如常见的焦虑、失眠,有些医生会用阿戈美拉汀这类药物来调节睡眠节律,但也得在医生指导下用。乱吃药,和乱猜病一样危险。
其实在饮食上,也有不少细节可以帮身体恢复。像是鱼、蛋、豆腐这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免疫细胞修复;深绿色蔬菜富含叶酸和矿物质,能帮你“补脑”;还有像核桃、亚麻籽这种含ω-3脂肪酸的零食,别小看,对抗炎症很有一套。
说到底,新冠不是“过去式”,而是一个“慢慢还账”的过程。有些人“利息”少,几天就还清了;有些人“本金”大,得慢慢还上好几个月。关键是别“赖账”,也别瞒着自己。
现在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年轻就不怕后遗症。日本这项研究就特别指出,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后遗症发生比例也超过了20%。年轻不是免疫的盾牌,反而因为平时不重视身体,容易忽略小毛病,等到问题大了才追悔莫及。
还有一点特别想说:心理因素很关键。不少人因为长期的疲劳、认知障碍、失眠等,慢慢出现了焦虑、抑郁,甚至社交退缩。你说他是“懒”,其实是“心累”;你说他“想太多”,其实是“病太深”。
心理支持在后遗症康复中,是和药物一样重要的一环。别怕跟医生说“我最近总是焦虑”,这不是“想不开”,而是大脑真的需要帮助。
说回那四个必须就医的症状,如果你现在还在“阳康”后反反复复地咳嗽、天天觉得累、脑子迷糊、心跳不稳,那就不要再拖了。去医院查一查,总比自己瞎猜强。特别是有基础病的人、孕妇、老年人,更要警惕这些信号。
现在很多人不怕新冠了,可真要怕的,其实是“轻视”。病毒不是吓人的“鬼怪”,它更像个“赖皮账主”,你越忽视,它越缠你。要想身体真正恢复如初,不是靠一碗热姜汤,也不是靠“扛过去”,而是靠科学、靠关注、靠行动。
咱们身体这架机器,精密得很,别等它“卡壳”了才想起加油。新冠后遗症,就像“余震”,不大,但持续。别怕知道自己有问题,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已经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日友好医院新冠后遗症多学科门诊观察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常见症状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4):289-29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4,14(2):101-105.
[3]世界卫生组织.新冠后综合征临床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版)[Z].WHO中国代表处,2023.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