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最近一出门就感觉眼睛发痒、鼻子发堵、喉咙也干干的,甚至连呼吸都不那么顺畅了?不少人以为是“换季感冒”或者“上火”,可其实罪魁祸首是——杨柳飞絮。
春风一吹,杨絮柳絮如雪纷飞,看起来浪漫,实则“杀伤力十足”。
尤其是北方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地,每年四五月份如约而至的“飞絮季”,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片重播”。
飞絮和过敏之间,究竟有什么猫腻?
飞絮本身其实不是花粉,它是杨树和柳树成熟的种子外包裹着的绒毛,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但问题是,这些看似“无害”的绒毛,在空气中飘荡时,极易吸附空气中的花粉、灰尘、霉菌孢子、尾气颗粒等过敏原。
而人的鼻腔、眼结膜、呼吸道本来就是高度敏感的区域,一旦吸入这些“带毒的毛毛”,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过敏反应,比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支气管哮喘等。
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年第57卷第10期的统计数据,在北方城市飞絮高发期内,过敏性鼻炎门诊量同比上升了约32.4%,其中以儿童和青年人群居多。
我自己在门诊也见过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个30多岁的年轻妈妈,每年四月一到,准时“打喷嚏套餐”上线:连续打喷嚏、鼻涕像水龙头、眼睛红肿、嗓子发痒还咳嗽,严重时甚至喘不上气。起初她以为是“老毛病哮喘犯了”,但经过过敏原检测,发现她对杨絮中的附着花粉和灰尘非常敏感。
后来通过调整外出时间、佩戴口罩、使用鼻喷激素等方式,才逐渐将症状控制住。
别小看这些“毛毛”,它们不仅让你流鼻涕,还可能让你住院。
飞絮带来的过敏反应看似“小毛病”,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演变成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甚至诱发过敏性休克。
尤其是哮喘人群,本身呼吸道就处于高敏状态,飞絮的刺激可能引发气道痉挛、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而对于小朋友、孕妇、老人等免疫系统相对脆弱的人群,飞絮引起的过敏反应更加隐蔽,比如夜间咳嗽、早上鼻塞、眼睛痒等,往往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结果一拖再拖,耽误治疗。
有人问:我不是对杨柳树过敏,为什么也会出问题?
道理其实很简单:飞絮是“过敏原搬运工”。它会把空气中漂浮的花粉、尘螨、PM2.5颗粒“打包”带到你鼻子前,哪怕你对杨柳絮本身不过敏,也可能对这些“附赠品”过敏。
就像你没被蚊子咬,却被蚊子带来的病菌传染了一样。
那到底该怎么防?是不是只能天天在家躲着?
其实,完全“躲避”飞絮不太现实,但科学防护+规范治疗可以大大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以下这些建议,都是我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硬核干货”。
第一,出门得挑时间。根据北京疾控中心的数据,飞絮的高峰时段一般在每天的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这个时间段阳光强、风力大,飞絮最容易飘散。
建议过敏体质人群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外出,能有效减少暴露。
第二,口罩不是万能,但没它真不行。N95口罩或者带有滤棉结构的医用口罩,对于过滤飞絮、花粉、灰尘等有不错的效果。
记得不要戴一次性口罩重复使用过久,否则飞絮会粘在口罩表面,反而增加诱发风险。
第三,眼镜、帽子也能挡一挡。尤其是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飞絮一进眼睛,立马红肿痒,简直“痛不欲生”。
戴副大框眼镜或墨镜,再配上一顶宽边帽子,既防紫外线,又挡飞絮。
第四,回家立刻洗脸、洗鼻、换衣服。飞絮容易附着在头发、皮肤、衣物上,回家如果不及时清理,就等于把“过敏原”带回家了。
推荐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以清除附着的过敏原,缓解鼻塞和打喷嚏。
第五,药物别乱吃,要对症下药。
有些人一过敏就猛吃抗过敏药,比如氯雷他定、赛庚啶、依巴斯汀等,但这些药物分代不同、适应症不一,有的还可能引起嗜睡、注意力下降等副作用。
我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新一代抗组胺药,同时配合外用的鼻喷激素(如氟替卡松),效果更持久且副作用小。
还有一种治疗方式叫脱敏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的人群。
通过逐步接触微量过敏原,诱导身体产生耐受,但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3年,必须在正规医院操作。
我有一位病人是高校老师,每年春季都“失声”一周,严重时连上课都成问题。
后来他坚持做了两年脱敏治疗,如今情况大为改善,飞絮季节最多只是眼睛有点痒,完全不影响工作生活。
飞絮季节,还有哪些误区要避开?
很多人喜欢用“偏方”来对抗过敏,比如喝蜂蜜水、用姜水泡脚、艾灸驱寒等等。诚然,这些方法在调节体质方面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替代科学治疗。
尤其是蜂蜜,虽然含有少量花粉,但真正达到“脱敏剂量”远远不够,反而可能引发更强烈的过敏反应。
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流鼻涕、揉眼睛就以为是“感冒”,结果一味用感冒药压着不看医生,导致鼻炎迁延成慢性鼻窦炎,治疗周期更长、费用更高、孩子更遭罪。
我们不是要妖魔化飞絮,而是要学会和它“和平共处”
杨柳絮的存在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地砍树除根。
我们能做的,是提升公众认知,减少过敏原暴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如果你是过敏体质人群,建议每年春季之前就做一次过敏原筛查,了解自己的“雷区”,提早准备。
正如我们每年都打疫苗一样,预防总比治疗更划算。
飞絮虽轻,影响却重。它就像生活中的“隐形杀手”,不吵不闹,却可能悄悄让你“哑火”、“憋气”、“睁不开眼”。
别等症状严重了才追悔莫及,趁现在飞絮刚起,咱们就把防护工作做足,别给“毛毛”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年第57卷第10期,《春季飞絮对过敏性鼻炎发病影响的临床观察》
2.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春季花粉与飞絮监测报告》
3.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过敏性疾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
4.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编,《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