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梆子响,秦腔亮,各族乡亲聚一堂!”9月9日,吴忠市红寺堡区香园村文化大院里热闹非凡,板胡声、唱腔声交织在一起,各族群众围坐在戏台前,跟着经典唱段轻轻哼唱,其乐融融。“每逢春节、元宵节,耍狮子、扭秧歌、写书法,咱们各族兄弟在一起欢声笑语,比走亲戚还热闹!”文化
“梆子响,秦腔亮,各族乡亲聚一堂!”9月9日,吴忠市红寺堡区香园村文化大院里热闹非凡,板胡声、唱腔声交织在一起,各族群众围坐在戏台前,跟着经典唱段轻轻哼唱,其乐融融。“每逢春节、元宵节,耍狮子、扭秧歌、写书法,咱们各族兄弟在一起欢声笑语,比走亲戚还热闹!”文化名人郭锐放下板胡,笑着说起村里的文化趣事。
香园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村。在郭锐的带动下,各族群众一起搭戏台、坐花车、唱大戏,香园村的高台社火成了“网红项目”。连续几年元宵节,这支社火队都代表香园村登台展演,不仅赢得满堂喝彩,还让更多人爱上了传统民俗,从“看别人玩”到“我们自己也要耍”,社火影响延伸到红寺堡的家家户户,各村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走进宁夏富阳农业集团红寺堡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又是另一番民族团结的暖心图景。村民们一边在田间地头采摘新鲜果实,一边交流着蔬果管护技巧。“10年了,公司从没拖欠过一分钱,心里踏实得很!”李志科告诉记者,家里的3.6亩地流转给公司,每年能稳拿土地流转费,自己在基地务工,每月还有3000多元工资。自2015年起,这家公司流转了弘德村、同原村等村1780户村民的9126亩土地。截至2024年底,累计支付土地流转费4950万元,30万人次农民工在这里挣到了务工钱,发放工资3200万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红寺堡区接纳了宁夏南部山区8县的23.5万移民,回族、满族等20个少数民族,占比达65.82%。近年来,红寺堡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探索出“1244”模式,即锚定共同现代化目标,兼顾移民“富口袋”与“富脑袋”,“统筹领导、协调运行、经验总结、项目推进”四项机制,在壮大富民产业、全面贯彻主线、回应群众期盼、提升环境治理四个方面“凝心聚力”,让各族群众在共富路上手拉手、心连心。2024年年底,该区被国家民委列为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
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红寺堡区健全常态化推进、清单化落实、试点推广机制,形成“八方共建”格局,汇聚推进工作的强大力量。走出一条“特色兴产业、融合促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29.05亿元,增长8.9%。把财政收入的85%以上用于民生急需保障,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8%,“学在红寺堡”品牌持续擦亮,县域内就诊率达93%以上。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