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新科技,跑好水稻生产“第一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0:50 2

摘要:新建的现代化大棚正加紧施工,农民们铲土、装盘、铺盘,育苗工作有条不紊…… 4月6日,灯塔市东古城水稻专业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看着眼前的一幕幕,合作社负责人李静介绍说:“瞄准新科技,我们新建了智能工厂化育苗中心,今年育苗还用上生物菌剂调解土壤,稻苗生根快、长得

新建的现代化大棚正加紧施工,农民们铲土、装盘、铺盘,育苗工作有条不紊…… 4月6日,灯塔市东古城水稻专业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看着眼前的一幕幕,合作社负责人李静介绍说:“瞄准新科技,我们新建了智能工厂化育苗中心,今年育苗还用上生物菌剂调解土壤,稻苗生根快、长得壮、抗低温能力强。”

田野春潮涌,春耕正当时。正值水稻育苗的关键时期,灯塔市东古城水稻专业合作社抢抓农时有序开展育苗工作,全力以赴跑好水稻生产“第一棒”,为水稻丰产增收筑牢坚实根基。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育苗至关重要,马虎不得。春节过后,合作社就开始精心准备,每个环节都按照既定的标准认真实施,6万斤种子、6400吨化肥、农药等农资已经到位。今年计划育苗30万盘,用于1.5万亩水稻栽植。除了合作社自有稻田3200亩,还供给合作社托管的6个乡镇12个村的稻田。

“以往育苗用含化肥的壮秧剂,今年,我们在去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引进生物菌剂培育水稻秧苗能显著提升秧苗质量、增强抗逆性、减少化肥农药依赖,并促进生态可持续种植。”李静介绍说,生物菌通过微生物活动释放养分,可避免化肥淋溶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酸化,还能促进水稻生长与抗逆性,虽然菌剂初期投入较高,约增加10%-20%成本,但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可降低总生产成本,长期效益显著。合作社去年尝试培育3000盘,生物菌剂处理的水稻苗移栽后成活率提高15%-20%,稻谷产量增加5%-10%,且蛋白质含量可能提升,今年将大面积推广,准备育苗30万盘。

在合作社育苗基地里,20多个员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每天可育苗1.2万盘,106栋大棚的育苗将在本月20日结束。每天能有百余元的收入,让这些年过六旬的老人们很开心,他们每天准时结伴来合作社,熟练地操作着。

走进一处育苗大棚里,七八个人正小心翼翼地在众多小苗盘里播种,有人在旁边仔细地做好记录。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阳试验站的负责人关峰介绍,这是试验站科技人员在育苗,今年育苗300份种子,最终从中优选出产量高、抗病力强、抗倒伏、口感好综合品质高的品种。

“灯塔市是水稻高产区,地域条件特殊,栽植条件好,种植技术成熟。”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阳试验站在东古城水稻合作社做品种优选试验已有8年,东古城合作社多年来种植的优质水稻就是取自试验站优选后的品种。

合作社的一处田地里,新建的智能工厂化育苗中心拔地而起。李静兴奋地介绍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这个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投资近1000万元的育苗中心建成后,水、肥、光、温度等各个方面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稻苗的品质,助力水稻增产增收。(严佩鑫)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