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忠:《淮南子》的执着研究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08:03 1

摘要: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有这样一位学者,他四十五年如一日地深耕一部古籍,以“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为信念,在《淮南子》研究领域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就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共和国同龄人陈广忠。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有这样一位学者,他四十五年如一日地深耕一部古籍,以“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为信念,在《淮南子》研究领域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就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共和国同龄人陈广忠。

与《淮南子》结缘

陈广忠与《淮南子》的缘分始于1980年9月。彼时,他追随山东学者李毅夫先生研习文字、音韵等传统学问,在这个过程中,陈广忠听从李先生的指导,读起了《淮南子韵谱》。这是陈广忠第一次接触《淮南子》。因着李先生的一句“你是淮南人,在淮南工作,就研究《淮南子》吧”,陈广忠就此踏上了这条深耕四十五年的学术道路。

四十五年间,陈广忠出版了相关专著3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他曾坦言:“我这一生,可以说只做成功了一件事,那就是《淮南子》研究。”即便已经退休,陈广忠也仍在坚持着对于《淮南子》的研究,正是这份专注,让他成为了当代《淮南子》研究领域的标杆人物。

在经典中开辟新路

《淮南子》被誉为西汉前期的“百科全书”,涵盖诸子思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陈广忠初读《淮南子》便感叹:“难,难于上青天”。为攻克难关,他基于原文与古注,逐字逐句钻研许慎、高诱的注释;同时遍寻古今中外研究资料,重点攻克《天文训》中的复杂问题,梳理出了一大批有研究价值的论题。

陈广忠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指出前人研究的失误,并以创新视角解读经典。1990年,由他编写的国内首部今译今注本《淮南子译注》出版,成为了学界研究《淮南子》的重要参考文献,陈广忠也逐步成为学界研究《淮南子》的重要人物代表。此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他的多部著作,每一部都凝聚着他对经典著作的全新阐释。

贯通文理的跨界探索

“学术研究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陈广忠的治学信条。他在研究过程中突破传统文科研究的边界,广泛涉猎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领域,向海内外专家求教,力求实现文理研究的深度融合。

在陈广忠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中,这种创新尤为显著。他先后出版《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创立与传承》等书籍,后者入选2022年全国农民书屋项目。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平台发表的文章,厘清节气排序争议、纠正传播谬误,展现了他严谨的学术态度。

里程碑式的创新成果

陈广忠今年推出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其文理融合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以《淮南子·天文训》为核心,结合历代典籍,系统梳理了阴阳合历的创制过程,揭示了二十四节气纪年的科学根基与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提出了北斗斗柄、太阳黄道、二十八宿度数等七大天文参数共同构建的周期性规律,首创“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概念体系,实现了理论重构。‌这本书还突破了传统体系,建立起了包含纪年(365.25日)、纪月(十二音律)、闰月(19年7闰)的数学模型,实现阴阳历法的精准协调。‌‌‌陈广忠在书中首次系统性阐释了节气与物候、农事、养生、民俗的关联机制,揭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科学实践。这部著作不仅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更让二十四节气这一非遗的科学价值得到更清晰的呈现。

让经典焕发新生

“立言”是陈广忠的终生追求,他推崇安徽大学老校长刘文典先生的治学精神,认为学者应让思想长久流传。由他所著的《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自2012年出版后,已重印17次,发行全球,他多次修改书稿,严格遵循“30、50年不过时”的要求,力求书籍精准无误。

陈广忠常常勉励后辈:“做学问要敢挑战前人,排除干扰,做出中国最好的学问。”这份对学术的敬畏与执着,让他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纸面上,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瑰宝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初遇经典到成为权威,陈广忠用一生诠释了“执着”二字的分量。在他的笔下,古老的《淮南子》正以更鲜活的姿态,向世界诉说中华文明的智慧。

编辑 童飞飞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