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季是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病虫害防控直接关系到小麦出苗质量、冬前长势及来年产量。播种期防控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从源头降低病虫基数,为小麦全生育期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秋季是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病虫害防控直接关系到小麦出苗质量、冬前长势及来年产量。播种期防控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从源头降低病虫基数,为小麦全生育期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一、播前准备:筑牢防控第一道防线
1. 精选抗病虫品种: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类型,选择抗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及抗蚜虫、地下害虫的优质品种。例如,在纹枯病高发区域,优先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从遗传层面提升小麦抗逆能力,减少后期防治压力。
2. 种子处理:药剂拌种是核心:种子处理是防控种传、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需根据目标病虫科学选择药剂。
- 防控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可选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使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每100公斤种子用药200-300毫升,均匀包裹种子,形成保护屏障。
- 防控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金针虫),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0.4%拌种,拌种后堆闷3-4小时,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避免药剂灼伤种子。
- 若需同时防控病害与虫害,可采用复配药剂,如20%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兼顾蚜虫、地下害虫及多种真菌病害防控,简化操作流程。
3. 深耕整地:破坏病虫生存环境:播种前深耕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不仅能改善土壤通气性,还可将土壤表层的病菌孢子、害虫卵块翻入深层土壤,使其窒息死亡或丧失侵染、危害能力。同时,结合整地清除田间残茬、杂草,减少病虫越冬越夏的“庇护所”,降低初始病虫基数。
二、播种管理:规避病虫侵染风险
1. 把握适宜播种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最佳播种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过早播种会导致小麦冬前旺长,易受蚜虫、红蜘蛛侵害,且植株抗寒能力下降,增加纹枯病发病概率;过晚播种则使小麦出苗弱,抗逆性差,易受土传病害侵染。一般而言,黄淮冬麦区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中旬,华北冬麦区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 控制播种密度: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根据品种分蘖能力和土壤肥力调整密度,分蘖强、肥力高的田块,每亩播种量控制在10-12公斤;分蘖弱、肥力低的田块,每亩播种量可增至13-15公斤,避免因密度过大导致田间郁闭,为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流行创造条件。
3. 科学调控播种深度:小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过深会导致出苗慢、苗弱,易受茎基腐病危害;过浅则种子易受干旱、低温影响,出苗不齐,且根系浅,抗逆性差。播种时需确保深浅一致,避免漏播、重播,保证麦苗均匀生长,增强群体抗病虫能力。
三、播后监测:及时阻断病虫扩散
1. 出苗后巡查:播种后7-10天,定期巡查田间出苗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缺苗断垄、苗枯、根腐等现象,判断是否受土传病害或地下害虫危害。若发现地下害虫危害,可每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2-3公斤,与细土混合后顺垄撒施,或用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根,杀灭土壤中的害虫。
2. 冬前病虫害防控:小麦冬前若出现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当百株蚜虫量达50头或百株红蜘蛛量达200头时,需及时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若发现纹枯病病株率达10%,可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30%苯醚甲环唑·丙二醇醚乳油2000倍液,对准小麦基部喷雾,控制病害扩展。
秋季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将播前、播中、播后措施有机结合,通过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等综合手段,从源头遏制病虫害发生,为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高产稳产提供保障。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