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读诗要博览,不能只读课本中耳熟能详的那几首。
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读诗要博览,不能只读课本中耳熟能详的那几首。
本文分享8首意境深远的好诗,这些诗没有入选课本,但却极为精彩,喜爱诗词的朋友不容错过。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此诗以剑喻才,短如匕首却寒光四射。“十年磨一剑”写尽蛰伏的孤寂与执着,“霜刃”二字凝冻锋芒,暗藏削铁如泥的锐气。
最妙在末句陡然发问,将静态的兵器转化为动态的侠义宣言,剑客横剑请缨的豪情、待时而动的焦灼、扫尽天下不平的赤忱,尽在“谁有不平事”五字中喷薄而出。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首诗以梦为舟载相思,却见物是人非。“小廊回合曲阑斜”用建筑曲折映射心绪盘桓,是空间化的忧伤。
后两句忽转写月,当人情冷却,唯有明月仍以清辉抚慰落花,这“多情”的月光实是诗人自况,照花的举动暗含对旧情的坚守。
全诗将失恋苦楚转化为月光与落花的静默对话,在唐代怀人诗中独创凄美之境。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首诗用戏剧性瞬间捕捉春逝之怅。前两句以“初见”与“全无”的闪电对照,写尽风雨摧花的残酷;后两句更奇峰突起,蜂蝶越墙而去本是自然现象,诗人却嗔怪“春色在邻家”,这无理之疑恰如儿童赌气,将惜春之情推向天真而痛切的极致。
全诗二十八字中藏有从实景观察到心理错觉的微妙转轨,堪称宋词“无理而妙”的先声。
兵火有馀烬,
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
残月下寒沙。
此诗首句“馀烬”带出血火记忆,次句“数家”写劫后荒凉。后两句转入破晓江景:本应喧闹的渡口竟无人争渡,“残月下寒沙”以斜月沉沙的慢镜头,凝固了天地间的死寂。
全诗无一声控诉,但寒沙上的月光如刀,刻出战争噬尽人间烟火后的永恒创伤。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富有意境,前两句将秋风拟作雕刻师,“吹老”湖水、“催白”湘君,使自然衰老具有神话维度。
后两句醉梦颠倒乾坤,天穹倒映湖中似星河触手可及,载梦的小船竟有“压”星河的重量感,可以在脑海中构建这一场景,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北场芸藿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这首诗是田园诗中极简主义杰作。前两句平叙农事,“芸藿”、“刈黍”的辛劳被“罢”、“归”二字轻轻化解。
后两句不写言谈,只以“秋月满”、“夜萤飞”定格相逢瞬间,圆月是团聚的隐喻,流萤是欢愉的具象,天地为这场偶遇点亮双重华灯。
全诗中劳作之朴拙与相遇之诗意浑然交融,比王维“斜光照墟落”更洗练空灵。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这首咏物诗先问孤雁“独何之”,继以“暮雨相呼”、“寒塘欲下”拟写其惶惑。颈联“渚云低”、“关月冷”用天地压迫感强化孤独,尾联更翻出新意,孤雁未必真遭箭矢,但“孤飞”本身已是永恒惊惧。
这首诗中的雁实为所有边缘者的精神图腾,杜甫“谁怜一片影”仅写其形,崔涂则直刺孤寂者的灵魂颤栗。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此诗不见“雪”字,却通过人体感官与自然声响的联动,让读者在脑中重建雪夜,这种“通感蒙太奇”的技法,比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静态画面更富科学观察的精密之美。
未入选课本但很精彩的8首诗分享完了,这些诗确实是精彩纷呈的佳作,不读是莫大的遗憾。
朋友们,本文所选的这些诗水平如何?你最欣赏哪首?欢迎分享高见。
生活离不开诗情画意,推荐感兴趣的朋友读读《枕上诗书 中国诗词大会 一本书读懂古诗词》。
来源:驶向一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