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AI智能辅导、线上智能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家长都在热议:“以后有了人工智能老师,孩子提分是不是就更容易了?”确实,从提分效率上看,人工智能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24小时随时答疑,拥有海量的知识储备,还能根据
最近,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AI智能辅导、线上智能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家长都在热议:“以后有了人工智能老师,孩子提分是不是就更容易了?”确实,从提分效率上看,人工智能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24小时随时答疑,拥有海量的知识储备,还能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数据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精准攻克薄弱环节。这让不少真人名师都倍感压力。但教育,真的仅仅只是提分吗?
图源网络
知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过:“我宁可让他去学校拿不到任何成绩,我也让他去学校,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社会性。”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在学校里,孩子们和老师、同学相处,学会分享、合作与竞争,这些人际交往中的摩擦与成长,是人工智能老师无法给予的。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也引发了诸多讨论。有人总结,作为单纯教书匠的教师职能,未来完全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 。但教师的职责,远不止于教书。育人,才是教育的核心。育心、育爱、育情、育德,这些心灵层面的引领,机器永远无法做到。当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时,人工智能老师或许能给出提升成绩的建议,却无法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或是感同身受的安慰。
科幻作家郝景芳也指出,教育不能只看提分,还要看孩子自身的属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学校的适应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同。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分数的提高。一个孩子可能在成绩上表现并不突出,但他在艺术、体育或者人际交往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这些同样需要老师去发现和培养。
在人工智能逐渐渗透教育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冰冷的数据和知识点的堆砌,还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与塑造?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便利,它能辅助教学,提高效率,让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但它永远无法取代真人名师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因为教育是充满温度的,它需要情感的投入、榜样的力量和个性化的关怀。
未来,人工智能老师或许会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只是工具,而不是主角。真人名师所承载的人文关怀、价值引领和对每个孩子独特的理解与支持,才是教育真正的魅力所在。我们要做的,不是排斥人工智能,而是合理利用它,让它与真人名师相辅相成,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既高效又充满爱的教育环境 ,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质。
来源:华蓥山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