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会议为“业绩证明”:银行内部养着一群“伪高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22:20 2

摘要:银行内部“伪高管”现象确实是影响效率的重要痛点,其本质是管理层权责错配、决策机制僵化与组织文化异化的综合体现。这类管理者往往以会议为“业绩证明”,通过形式化流程掩盖实际价值缺失,最终导致资源空转、创新停滞和士气损耗。以下从现象剖析、深层成因、典型案例及破局路径

银行内部“伪高管”现象确实是影响效率的重要痛点,其本质是管理层权责错配、决策机制僵化与组织文化异化的综合体现。这类管理者往往以会议为“业绩证明”,通过形式化流程掩盖实际价值缺失,最终导致资源空转、创新停滞和士气损耗。以下从现象剖析、深层成因、典型案例及破局路径展开分析:

一、“伪高管”的典型特征与危害

1. 会议主导的形式主义

伪高管将会议作为核心工作场景,通过频繁召开无结论、无PDCA循环的会议维持“存在感”。据统计,部分银行高管近100%的工作时间用于参会,而会议内容多为重复汇报、权责推诿或概念空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比例不足30%。这种“会议通胀”导致基层员工陷入“白天应付检查、晚上补做业务”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白天不能处理报账、只能夜间加班”的荒诞现象。

2. 经验主义与创新窒息

脱离一线的伪高管往往依赖过往经验做决策,对市场变化缺乏敏锐感知。例如某银行PR部门高管将用户批评视为“水军攻击”,拒绝反思战略缺陷,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组织“信息茧房”——基层真实需求被层层过滤,决策层陷入“数据真空”,最终在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

3. 欺下媚上的权力博弈

伪高管通过打压能力强的下属巩固地位,形成“死海效应”:优秀员工因无法忍受低效环境离职,平庸者通过逢迎晋升,最终导致管理层“套娃化”。郑州银行案例显示,该行26名高管中16人年薪超百万,但连续三年不分红,管理层薪酬占职工薪酬24%,却未能阻止业绩下滑和不良率攀升 ,凸显代理成本失控的严重性。

二、系统性成因:制度缺陷与文化畸变

1. 层级冗余与决策链冗长

传统银行“金字塔”架构导致信息传递衰减。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一笔贷款从客户经理到总行审批需经8级流程,耗时平均22个工作日,其中50%时间用于内部协调而非风险评估。这种结构迫使高管通过会议“刷存在感”,实则是对低效流程的被动适应。

2. 考核机制的逆向激励

部分银行将参会次数、汇报材料精美度纳入高管KPI,而非实际业务成效。华兴银行曾披露“董事会现场会议每人每次补贴1.5万元”,2023年召开62次会议,管理层出勤率超99%,但员工数量同期增加420人,人均效能未见提升 。这种“以过程替代结果”的考核,本质是将会议异化为权力寻租工具。

3. 数字化转型滞后的倒逼

未完成数字化改造的银行仍依赖人工流程,管理层不得不通过会议协调资源。例如某城商行信贷审批需手工核对6个系统数据,单笔业务耗时8.7分钟,其中41%时间用于合规审查。这种低效迫使高管陷入“救火式”会议,无暇关注战略规划。

三、破局路径:从组织重构到技术赋能

1. 扁平化治理与权责再分配

- 案例实践:西安银行将行长架构从“一正四副”精简为“一正二副”,明确董事长战略决策、行长执行落地的分工,使不良贷款率从1.88%降至1.09%,净利润同比增长16.48% 。

- 机制设计:建立“战略委员会+业务攻坚小组”的双轨制,重大决策由跨部门专家团队直接对接董事会,缩短决策链路。例如百胜中国要求高管必须通过一线实习(如端盘子、擦桌子)才能参与战略制定,确保决策贴近实际。

2. 数字化穿透式管理

- 技术应用:齐鲁银行通过AI智能风控系统实现贷前审批时效从3天压缩至8小时,同时将管理层精力从流程管控转向客户价值挖掘,推动零售AUM三年增长120% 。

- 数据驱动:观远数据为某股份制银行部署智能预审系统,将柜面业务处理效率提升60%,客户等待时长缩短70%,间接减少管理层因流程繁琐引发的协调会议。

3. 考核体系的价值重构

- 指标转型:从“参会率”“汇报频次”转向战略贡献度(如新产品收入占比)、组织健康度(如人才保留率)、**客户净推荐值(NPS)**等实效指标。例如某城商行将高管薪酬与客户投诉率、员工创新提案采纳数挂钩,使会议数量减少40%,而数字化产品上线速度提升3倍。

- 末位淘汰:对连续两个考核周期未达标的高管启动“转岗机制”,将其从管理序列调整至专家序列,打破“晋升即终身”的僵化体系。

4. 文化革新与人才激活

- 价值观重塑:华润五丰通过“高管下店”制度,要求管理层每月至少3天在一线服务客户,直接参与产品研发(如鲜碾米项目),使决策失误率下降50%。

- 创新容错机制:设立“创新沙盒”,允许基层团队在限定资源内自主试错,管理层仅承担资源协调与风险兜底职责。例如某银行试点“客户经理自主定价权”,使小微贷款通过率提升27%,而不良率未显著上升。

四、监管与行业趋势的协同作用

1. 政策引导: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新规明确要求银行区分处罚类型对高管任职的影响期限,并强化金融机构对高管选拔的主体责任,从制度层面遏制“带病晋升”。

2. 技术替代:生成式AI工具(如ChatBI)已能自动生成网点效能报告、实时预警风险,使管理层从日常报表审核中解放,专注战略洞察。

3. 行业对标:毕马威调研显示,领先银行将风险管理职能成本中用于“变革议程”的比例从20%提升至35%,通过流程再造减少管理层冗余。

结语

根治“伪高管”现象需打破权力迷恋-流程僵化-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其核心在于以客户价值为锚点重构组织逻辑。正如齐鲁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资产质量优化+净利润增长16.48%”的双突破 ,当管理层从“会议组织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从“风险规避者”转变为“价值设计者”,银行才能真正释放组织活力,在复杂竞争中建立可持续优势。

来源:银行小杆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