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鲧那时候用堵塞的办法,花了九年工夫也没搞定,结果尧帝一气之下把他给处死了。大禹接班后,换了思路,改成疏导河道,带着队伍到处跑,测量地形,挖沟渠。花了十三年时间,走遍九州大地,总算把洪水治住了。
话说大禹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了。他出自夏部落,父亲叫鲧,早年跟着老爸学手艺,主要是治理洪水那套。
鲧那时候用堵塞的办法,花了九年工夫也没搞定,结果尧帝一气之下把他给处死了。大禹接班后,换了思路,改成疏导河道,带着队伍到处跑,测量地形,挖沟渠。花了十三年时间,走遍九州大地,总算把洪水治住了。
之后他建立了夏朝,当了开国君主,定都在阳翟,推行分封制度,管理国家直到老去。夏朝是咱们最早的王朝,虽然考古证据不多,但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了后世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个石碑,其实就是岣嵝碑,也叫禹王碑或者大禹功德碑。原碑在湖南衡山岣嵝峰上,高约1.7米,宽1.4米,上面刻了77个字,分9行,每字大概15厘米大小。
字形像蝌蚪一样,弯弯曲曲的,既不像甲骨文、金文,也不完全是籀文或者鸟虫篆,属于古篆体系,但特别独特,有点象形的味道,笔画装饰性强,对称匀称。
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记录他的功绩。碑在绍兴大禹陵也有复制品,那是明代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宋代拓本刻的,高2.85米,宽1.38米,放在禹庙里。
其他地方像西安碑林、昆明法华山、武汉黄鹤楼、长沙岳麓山都有类似翻刻本,成了文化标志。
这个碑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东汉时候,东晋罗含的《湘中记》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里有提到,后来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也写了。
原碑一度失踪,宋嘉定五年也就是1212年,何致游南岳时在岣嵝峰找到,摹拓带回长沙,刻在岳麓山上。从那以后,拓片流传开来,各地开始翻刻。
2007年,原碑在衡山云峰寺下望隐桥附近被重新发现,重约10吨,形状像桃子,高2米,底边长2.5米,不过已经被村民砸成两半当墙基用了。2010年有拓本出现,但整体保存不佳。
大家都知道,这碑上的文字难认,历代很多人试着释读,但没一个得到公认。唐代韩愈和刘禹锡就写诗提到过,韩愈说它“古文奇字生辉光”,刘禹锡形容字像“璃虎”。
明代开始破解热潮,杨慎是其中最有名的,他是明正德六年状元,才华横溢,但后来因为大礼议事件被贬到云南。
嘉靖十五年1536年,张素带拓片给他,杨慎对照古籍释读了77字,内容大致是帝尧咨询大臣,描述洪水泛滥,大禹穿越洪流,平定山岳,劳苦功高,万国安宁。
具体释文是“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
宗疏事裒,劳余神堙。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杨慎的版本影响大,流传广,很多翻刻碑下面都附了他的释文,比如绍兴大禹陵那个。
除了杨慎,还有沈鉴、杨廷相、郎瑛也释读过,都认为和禹治水有关,但各家版本有差别。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里质疑,说碑南宋才出,之前金石录没记载,可能有假。
鲁迅在《门外文谈》里直接说它是道士假造的。郭沫若考察过,只认出三个字,其他的模糊。现代学者争议更大,曹锦炎在1996年《鸟虫书通考》里说,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刻的,时间前456年,内容是祭祀南岳衡山,登高颂词,不是禹治水。
第一行16字释为“唯王二月丁酉,承嗣越臣宪亘朱句”,意思嗣王朱句承袭王位。他觉得明代释文附会大禹,穿凿牵强,碑文字有笔误,但确是春秋战国石刻,可和石鼓文比美。
刘志一则认为碑是前611年楚庄王三年立的,颂楚庄王灭庸国功勋。其他观点还有,说是楚王功绩歌颂,或者越王不寿儿子朱句的祭山辞。
总之,没统一意见,有人觉得是夏代真迹,有人说是战国伪古,甚至宋代伪造。碑文字奇诡,类似鸟虫篆,但走样了,不是向壁虚造。
学术界把岣嵝碑列为中国八大天书之一,和仓颉书、夜郎天书、仙居蝌蚪文、东巴文并列,被比作古文字的哥德巴赫猜想。破解它,能填补先秦文字空白,了解夏商周过渡期文化。
为什么这么难破解呢?一是字形太古,象形痕迹重,但不属于已知体系,笔画弹性大,婀娜多姿,像刘禹锡说的璃虎姿。
二是原碑失踪千年,靠拓片传,中间可能有讹误。
三是时代争议大,如果是夏代,距今四千多年,文字演化远;如果是战国,属鸟虫书变体,但不完全匹配。
四是内容附会多,早年学者没甲骨文参考,靠古籍猜,现在用现代方法如电脑分析、比对出土文物,还是分歧大。
话说回来,这碑价值不小。它是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和黄帝陵、炎帝陵并称三大瑰宝。各地翻刻促进文化传播,比如明代杨慎建议刻在云南安宁洛阳山法华寺崖壁上,成了摩崖石刻。
北川也有1561年石泉兵备周宗刻的,根据岳麓书院拓本。碑激发了后世对大禹的崇敬,大禹陵每年祭禹活动,碑是焦点。研究它推动古文字学发展,像曹锦炎的书,系统考证鸟虫书,影响深远。
当下,碑文释读还在继续。专家用数字化扫描碑面,建立数据库,比对战国刻石如秦诅楚文、中山国守丘刻石。有人提出是祭祀套语,多精彩句,能媲美石鼓文。
先秦器物中少见这类登高祭山辞,如果确认,能丰富战国史料。原碑保护工程启动,围栏安装,防风化。复制品定期维护,成旅游景点,导游讲历史,游客好奇拍照。
来源:历史定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