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退出金砖,要么接受制裁?莫迪叫停一件事,特朗普亮明立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21:01 1

摘要:果然,风声很快就从华盛顿那边传过来了。就在联合国大会开幕前,一份不加掩饰的“最后通牒”被送到了新德里。话说的很直白,也很粗暴:要么退出金砖国家,要么就等着接受美国惩罚性的制裁。

印度总理莫迪,那个每年都要在联合国舞台上大放异彩的“老熟人”,这次居然放了全球鸽子。

要知道,最初的排期上,莫迪的名字白纸黑字印着,定在9月26号发言。可临了临了,最新名单上,莫迪的名字没了,换成了外长苏杰生,发言时间也推到了27号。

你说,这都什么节骨眼了,还能临时改行程?

果然,风声很快就从华盛顿那边传过来了。就在联合国大会开幕前,一份不加掩饰的“最后通牒”被送到了新德里。话说的很直白,也很粗暴:要么退出金砖国家,要么就等着接受美国惩罚性的制裁。

这话是谁说的?特朗普的团队。这位再度入主白宫的总统,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交易的艺术”。财政部、商务部的高官们轮番上阵,隔空喊话,要求印度在金砖、俄罗斯石油、美元这些核心问题上,必须给个明确的态度。那个调调,就差直接指着莫迪的鼻子说:“小子,想好了再回答。”

他们给出的“惩罚”是什么呢?对印度商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要直接往印度经济的命门上踹一脚。

所以你看,莫迪这次缺席,哪是什么简单的“行程调整”,这根本就是一场无声的抗议。这步棋,实在是太“印度”了。

要理解莫迪为什么宁可让联合国的座位空着,也要“叫停”这次行程,咱得先明白一件事:印度这个国家,最在乎的是什么?

是“大国尊严”和“战略自主”。

你可以跟印度人讨价还价,可以在贸易问题上斤斤计较,但你绝对不能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全球直播的镜头前“教训”他们。这会触碰到他们最敏感的民族主义神经。当年的英国殖民历史,给这个国家留下了太深刻的烙印。任何形式的、来自西方强权的公开施压,都会被视为“奇耻大辱”。

特朗普团队这次错就错在这里。他们不仅提要求,还带着一股子嘲讽的劲儿。一会说印度的国际地位“没那么高”,一会又说印度的经济“前景有限”,甚至直接取消了原定的秋季访印计划。这种一边极限施压,一边还要公开羞辱你的做法,等于直接把印度逼到了墙角。

莫迪是什么人?他可是靠着强烈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上台的。他要是真去了纽约,在联大的讲台上,面对特朗普团队的连环炮,他是站起来硬刚,还是低头服软?

硬刚,美印关系当场崩盘,那50%的关税大棒可能马上就砸下来了。服软,那他回国怎么跟嗷嗷叫的印度民众交代?他的政治生涯可能都要打个问号。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去了

这个“史上最贵的空座位”,本身就是一种外交语言。它告诉华盛顿:你的通牒我收到了,但我不会按你的剧本走。我不跟你公开吵,但我也绝不低头。我用缺席表达我的不满,把皮球再踢回给你。这种“以退为进”的玩法,在国际政治里是高手过招的常见路数,但放在眼下剑拔弩张的美印关系上,分量就格外重了。

美国这次为什么下这么重的手?核心目标就一个:瓦解金砖,把印度彻底绑上自己的战车。

在华盛顿看来,印度这些年有点“摇摆不定”。它一边享受着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带来的红利,参加“四方安全对话”,在军事和科技上跟美国走得很近;另一边,它又在金砖国家的框架里玩得风生水起,跟中国、俄罗斯一起,商量着怎么扩大全球南方的话语权,甚至对“去美元化”也半推半就。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之后,印度顶着西方的巨大压力,大量进口俄罗斯的打折石油,这让美国感觉自己被“背叛”了。

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世界正在重新划分阵营,你不可能两头下注。他要的就是一个彻底倒向西方的印度,一个与俄罗斯切割、与金砖保持距离的印度。

但这对印度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印度外交的核心,从尼赫鲁时代开始,就是“不结盟”。到了莫迪时代,这套策略被包装成了更主动的“多边结蒙”——也就是说,我跟所有人交朋友,但我不加入任何一个帮派,一切以印度自己的国家利益为中心。

这其实是有历史依据的。莫迪早就不是第一次“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了。2016年和2019年,他两次缺席了“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当时就有很多人分析,说印度正在抛弃传统的“不结盟”政策。现在看来,他不是抛弃,而是在升级。他认为像“不结盟运动”这种老旧的组织,已经无法给印度带来实际利益了。

但他对金砖的态度完全不同。就在前几年,外界猜测印度可能退出金砖时,印度官方还明确表示,正积极准备在2026年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这说明在印度看来,金砖是一个能实实在在提升自己国际地位、带来经济好处的平台。

所以,美国的“要么/要么”式通牒,正好逼出了印度的底线。莫迪的缺席,就是用行动在捍卫自己的“战略自主”。他告诉全世界:印度,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附庸。

当然,硬气归硬气,美国的关税大棒还是很疼的。

印度不是不怕。纺织品、珠宝、农产品、海鲜……这些都是印度对美出口的大头,养活着几千万的就业人口。50%的关税一旦落地,对这些行业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印度财政部已经公开承认,关税的冲击会非常巨大。

所以你看,印度也不是光等着挨打。就在莫迪缺席联大的同时,外长苏杰生在纽约可没闲着。他马不停蹄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参加各种小型多边会议,嘴里反复强调的都是“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全球南方利益”。

这话是说给谁听的?明眼人都知道。他没有点名美国,但每个字都在反驳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这是一种外交上的“对冲”。总理用缺席表达姿态,外长用行动和言辞来弥补外交空间,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与此同时,印度也在拼命寻找“下家”。他们正在加紧和欧洲、英国、新西兰等经济体的贸易谈判,试图用开拓新市场的方式,来抵消美国关税带来的损失。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不仅没停,反而还在继续。金砖框架下的各种机制,也都在照常运转。

这就是印度的生存之道。它在中、美、俄这个大三角里,始终保持着一种灵活而模糊的“战略漂移”。它绝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今天美国给的压力大,它就往中俄那边靠一靠;明天如果中俄这边有什么风吹草动,它又会向美国递个橄榄枝。

莫迪这次的缺席,就是这种“战略漂移”的又一次极致演绎。

那么,特朗普这么搞,就不怕把印度彻底推向对立面吗?

他当然也怕。所以你看,特朗普的公开表态其实很有趣,他嘴上总说“我是莫迪的好朋友”。但背地里,他的财政部长、商务部长却把刀子递到了莫子的喉咙口。

这就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特朗普想用极限施压,逼印度就范,在他看来,只要压力够大,没有哪个国家是敲不开的。美国的一些官员甚至放话说,“一个月内,印度就会服软”。

但他们可能低估了印度的韧性,也低估了莫迪的政治算计。

对莫迪来说,短期内,印度的出口企业肯定会叫苦连天,经济界会有不少怨言。但从长远战略来看,他通过这次缺席,成功地向国内外的所有势力,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红线。他对国内的民族主义者有了交代,也给美国人“上了一课”,让他们明白,印度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接下来会怎么样?我猜,美印关系短期内是缓和不了了。公开的喊话和施压可能会暂时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激烈和艰难的闭门谈判。莫迪这次的缺席,可能正是为了给下一步的私下博弈,创造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开局。

他用行动打出了一个“时间差”。你有你的强硬,我有我的坚守。我们都冷静一下,回到谈判桌上,重新掂量一下彼此的筹码。

总而言之,这场“缺席风波”,看似是莫迪个人的一个临时决定,实际上却是印度在大国博弈棋局中的一次关键落子。

来源:枕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