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多少父母倾尽所有,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只想孩子未来飞得更高走更远。
大家好,我是叮当妈
有多少父母倾尽所有,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只想孩子未来飞得更高走更远。
我们看动物世界的时候不难发现,绝大数动物的母亲跟妈妈很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呵护有加。
最有无论是动物还是孩子,当他们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责任和生活,很难回头看自己的父母了。
因此,我只想说你给予孩子的一切,未必适合他,他也不一定要想要。
呵护孩子要有度,以下几点要牢记
①不要给孩子花太多钱
路过一家高档的西餐厅,透过明镜似的窗户,看到一位农民工,带着十几岁的孩子,
父亲满脸幸福地看着孩子吃牛排。
孩子想让父亲尝一尝,父亲似乎摇手说自己不爱吃。
这只是冰山一角,有多少父母认为,养娃就是要给孩子准备够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即便准备不了,那也要给孩子丰厚的物质生活,给他们穿好,吃好,用好,送他们去最好的学校。
送他们去各种兴趣班,认为用金钱托举才是最合格的父母,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其实,金钱能孩子的,孩子压根不是很喜欢。孩子喜欢的很多是金钱给予不了的。
比如:父母能从小陪伴孩子,养成好习惯,学会跟书做朋友,亲子锻炼,增强体质。
更多的时间投资,远远高于金钱的托举。
02
父母修路,孩子并不愿意走
我做教育也快20年了,见过的孩子也有几百万,啥样家庭的都有。
无论经济条件如何,父母都在用仅有的金钱和人脉,为孩子修路筑桥,生怕孩子踩坑。
可现实是你替孩子走的每一步路,未来都可能是孩子的坑。
现在有多孩子,成年而不自立,原因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山父母开路,遇河父母修桥,孩子的世界只需要做一件事——学习。
上父母安排好的学校,工作甚至都是父母花钱安排,或者是选职业。
听话的孩子,就像行尸走肉,更像提线木偶一样一直被操控和保护。
对生活没有什么激情,更没有什么想法,甚至婚后的生活都经营不好。
妈宝男等等。
不听话的孩子,就一直在反抗父母,父母很辛苦,孩子也很累,很多精力用来对抗自己的父母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过度的干预,就像在干预孩子的因果,通常是两败俱伤,谁都不好过。
孩子的成长,需要失败,需要磨难,才会在成年后,独自面对风雨。
普通家庭的娃,我们更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如果真的要给娃修路,不妨这样修
从小培养独立人格
我们家2个孩子,一个12岁,一个8岁,目前我们每天晚上9:00中熄灯睡觉。
在睡觉前15分钟,我会带着孩子一起静坐,清扫内心的杂念。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孩子睡下以后,我会看10页书,然后写写感恩日子,跟队友聊聊一天的事情。
父母不仅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陪伴,也要有自己的时间。
属于我们的时间,我们有规定不要随便打扰爸爸妈妈学习,这是边界感的建立。
边界感也是孩子要自修的一门功课。
原因:现在太多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被大人们围绕着,享受无微不至的照顾。
他们认为被照顾,被包容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会这这样包容你。
父母责任之一:我们要培养一个“接地气”的孩子,他们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他们需要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对社会和世界的规则有基本的了解,他们需要知道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
这些品格是需要父母花时间和心思培养的。
②投资时间比投资什么都强
有一句话:父母看不得孩子“闲”在家,只要孩子在补习班,他才感觉孩子不被淘汰。
把孩子找个可靠的地方,自己好好享受大人的世界,我不否认父母需要这样的时刻。
但是娃在小的时候,父母的陪伴是无可取代。
我时刻在想,父母如何做好榜样,让孩子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什么样的品格,什么样的人。
如今信息时代,很容易带偏,其实很多观点并非正确且健康,需要父母有智慧的思维。
未来我们无法掌控,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还尚未连接社会过深。
把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人生观甚至是世界观“播种”在他们心灵的“净土”中。
有了这些好的种子,以后那些不良的三观,便难以侵蚀他们的内心。
父母的观念不是100%正确,但是至少我们认为是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是没问题的。
我们家的两个娃都是我们自己带,我们也很重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目前,两个孩子很尊重我们,也接受我们偶尔的纠正,还是很崇拜爸爸。
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亲密的夫妻关系,才是能够带给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
把时间投资在与孩子和家庭人际关系中,这才是陪伴孩子一起修筑未来的路。
写在最后:人生一场马拉松,不要只看眼前的进度,要长远的看。
我始终坚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命数,别人能掌控和操控的时候,少之甚少。
如果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高品质,正确的三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陪伴孩子读四书五经吧!
放下自责心,有部分家长认为不为孩子做点什么,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了孩子一生。
其实过多的干预才是对孩子的“打扰”。
我是一个卷自己不卷孩子的妈妈,给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就可以了,胜过无数次的说教。
来源:小荳妈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