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贵徒步长征路日记(52):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20:57 1

摘要:江西九江人黄振贵从今年5月起,开始徒步红军长征路,并每天都写下沿途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准备明年5月走到延安。经黄振贵本人授权,本号将每天转载他的徒步长征日记。

【编者按】江西九江人黄振贵从今年5月起,开始徒步红军长征路,并每天都写下沿途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准备明年5月走到延安。经黄振贵本人授权,本号将每天转载他的徒步长征日记。

今天徒步长征路从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纪念园附近开始,由于昨天周一纪念园闭馆。只粗略参观了一些,这是红军长征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所以清早再次到此,这一区域很多长征历史吸引着我,所以一整天徒步长征路也仅仅推进9公里。

昨晚车停新圩镇附近桂江加油站,清早工作人员邀我在他们加油站食堂吃桂林特色早点,而且开车送到徒步起始点。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纪念园"名是原国防部长迟浩田所题,纪念园位于广西灌阳县新圩镇,地处都庞岭与海洋山夹峙的峡谷地带距灌阳县城约15公里。 纪念园入口广场看到红军雕像、红军殉难井遗址,红军帽碑林,主纪念碑这里群众索道,地势逼仄,当年易守难攻,今成天然肃穆屏障;流水无声,松涛低语,黑岩灰碑,色调沉郁。

我走进新圩阻击战史陈列室,这是上下两层的展览大楼,大量的图片和实物不断触击心灵,悲壮场景震撼每一个到访者心灵。带弹孔的军装;草鞋与绑腿;扭曲的子弹头;残缺的党员证;未寄出的家书;还有沙盘血线图;电子沙盘用红光标记红军三日阻击战路线,代表13000人的光点,每熄灭一片,就有一处山脉变暗。

我仔细端详着新圩阻击战大事记,从1934年11月25,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从永安关进入灌阳,经阵北,五里坪到达桂岩岩口一带。到12月7日红34师余部200余人由八工田渡过灌江后,进入湖南道县。看到这每一天的大事记,历史的重量压的人喘不过气,那些冰冷的日期、番号、数字背后是无数血肉之躯的挣扎与牺牲。 193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短短三天,红五师在新圩阻击桂军,伤亡近半。11月30日,弹药耗尽,白刃战开始。

12月1日,完成阻击任务,但全师仅剩2000人,"三天两千人"。这个数字在纸上如此冷静,倘若换算成每分钟倒下多少战土,每一秒有多少人流血牺牲,战争的残酷便扑面而来。 新圩阻击战为中央红军渡江争取了宝贵时间,可站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很难想象"宝贵时间"是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

纪念园的右边绿地处建有一醒目的湘江战役"模范兴国"纪念亭,纪念亭左右两侧各有一块大型黑色石碑,左边一块上刻:血战湘江---拼死鏖战的红十八团。介绍了红十八团组建于1932年,是唯一一支从地方武装整编上升为红六师主力团的部队,1933年6月编入红三军团序列后转战南北,战功卓著。长征出发时红六师下辖第16、第17、第18团,共5000人,除少数干部外,指战员大都是江西兴国人。湘江战役中,该团奉命执行阻击任务,以一团之力阻挡住桂军的7个团,以血肉之躯阻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少数突破重围的指战员又在地方民团的"围剿"中惨遭杀害。演绎了这支英雄部队最为悲壮的绝唱。

从纪念园出来西行一公里左右,在右边第一个村庄进去500米左右,即到了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下立湾屯,这有一蒋氏祠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江战役旧址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该祠堂建于清道光4年,砖木结构盖小青瓦,外墙饰精美的蜈蚣墙体座北朝南,总面积230平方米,整个建筑工艺考究,保存完整。

1934年11月底为保证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顺利通过灌阳抢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红三军团第五师奉命在新圩布防,阻击来自灌阳县城方向的敌军,把该处作为战地救护所,并在此抢救大量受伤的红军。 救护所附近村民蒋锡顺老人陪我一边参观一边讲解他所听到的红军故事,看到这古老祠堂,看到里面很有年代感的石刻,给人一种复杂的震撼,离开救护所时,我默默地走着,这里没有冲锋陷阵的壮烈,却有更直击人心的东西。 在战争绞肉机中,人对生命的敬畏与无奈;在绝境里,普通人的微光如何照亮黑暗;我们今日的每一刻安宁,都是红军用"未实现的未来"换来的。

来源:老海君平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