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岭南:一段被忽略的治世样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9:00 1

摘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上,望着滔滔江水,遥想近千年前风云激荡、豪杰并起的三国时代,笔墨挥洒间尽是慨叹。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上,望着滔滔江水,遥想近千年前风云激荡、豪杰并起的三国时代,笔墨挥洒间尽是慨叹。

▲赤壁大战(AI制图)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曹孙刘三方争霸、谋局中原之际,有一方势力占据岭南,虽不逐鹿天下,却实际统治交州近四十年——他就是士燮

可令人诧异的是,这样一位重要人物,为什么大众却感觉有些陌生?

(一)被遗忘的士燮

士燮出生于交趾的广信(今广西苍梧县),但他家族的根脉却在鲁地(今山东西南部)。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为避战乱,士氏先祖南迁,跨越千山万水,最终在交州扎下根来。

▲士燮在游戏中的形象(图片来源:游戏剧照)

历经七代人的经营,这个家族不仅融入了岭南水土,更成长为交州地区举足轻重的豪门巨族。

士燮年少北上,远赴京师洛阳求学,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与洗礼。学成之后,他凭借才识与名望被举为孝廉,步入仕途——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统治交州、推动儒风南渐,埋下了伏笔。

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也就是黄巾起义之后三年,朝廷任命士燮担任交趾太守——后来到了汉献帝时期,交趾改名为交州。

此时的中原,早已陷入狼烟四起、皇权崩解的乱局。而交州偏居岭南,山遥水远,朝廷的控制力在此如强弩之末。正是在这样的时势中,士燮悄然崛起,并掌控这片土地达三十九年。

大众对三国时代交州的印象不深。刘备、曹操、孙权三家争霸才是故事主线。但历史的全貌,有时藏在被忽略的角落里。

当时的交州,辖境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与中部,地域辽阔,土地肥沃。而统治这片土地近四十年的士燮,其实力之强,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若以人口数量为标准,我们可做一组对比:据《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时登记在册的人口94万——即便这个数字可能因世家“荫户”未被统计而存在低估,但仍可看出其国力有限。以不足百万之民,常年支撑诸葛亮十万大军北伐,实属不易。

反观士燮统治下的交州,虽无确切人口统计,但《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汉顺帝时期交州人口已超二百万。四十多年后,中原经历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人口锐减,而交州却因偏安岭南、战祸罕至,反而成为北方流民南迁避难的乐土,其人口规模很可能不降反升。

▲三国时期的交州(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坐拥数十万平方公里疆土与百万百姓,士燮却始终未曾像与他同时代的地方官们一样逐鹿中原——这其中既有客观制约,也有个人选择。

从客观因素看,交州内部山岭纵横,尤其广西地区遍布喀斯特地貌,地形极为破碎。许多郡县之间看似邻近,实则需绕行数百里艰险山路。这种地理格局,一方面导致各地世族自立门户,另一方面也使士燮政令难以贯通。

▲两广地区的地理形势(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在三国时期,是否发动战争往往并不完全由君主决定,而是深受世家大族的利益裹挟。士燮所面临的局面,与东吴孙权颇为相似。

后人常批评东吴偏安,但实际上孙氏政权缺乏像刘备“汉室正统”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样的合法性,统治严重依赖江东大族支持。

当时的世家大族多拥有私兵,称为“部曲”。南方世族为扩充力量,纷纷将目光投向百越部族。

百越人广泛分布于南方。在孙吴东南一带被称为“山越”,多为古越国后裔与避乱南迁的汉人混居而成。与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少数民族不同,山越汉化程度高,可迅速转化为农耕劳力或兵士,军事价值显著——连孙策也曾数次败于山越人之手。

对东吴豪族而言,与其北伐强魏,征讨山越显然性价比更高。权臣诸葛恪就因成功收服十余万山越人,从而稳固了自己在东吴的地位。

▲诸葛恪(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士燮的情况与此类似。交州境内大量百越部落的存在,使得北上中原时后方隐患极大;而本地世族也更倾向于对内兼并百越,而非逐鹿中原。这种内在的约束,客观上限制了士燮逐鹿中原的可能。

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士燮本身。他本人潜心儒学,民本思想较强。《三国志·士燮传》以“悠游终世”为他作评——寥寥四字,却道尽了他的不慕霸业、保境安民。他在岭南青山绿水间建立起一个“乱世桃花源”,不逐鹿中原、不称王道孤,却因此保全一方安宁,悄然改写了南中国的历史轨迹。

(二)交州,乱世中的一方净土

士燮政权实力雄厚,不为大众熟知,根本原因就是前文所说的“不争霸”。

但身处乱世,不争霸就能独善其身吗?事实上,交州这一大块“肥肉”之所以未被群雄吞并,不仅是因为士燮不主动出击,更在于他采取了第二个关键策略——不封闭。

从地理上看,交州有着“与世隔绝”的资本。这里地势险要:西北耸立着云贵高原,东北蔓延着闽南丘陵,唯有正北五岭之间蜿蜒着几条崎岖小道,林密路险。直到唐代才得以开发的梅关古道,在汉末尚未开通——交州几乎是一座天然的乱世孤岛。

▲梅关古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士燮并没有倚仗天险做起“土皇帝”,反而选择打开大门,积极与中原保持联系。据《吴书》记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尽管天高皇帝远,士燮却始终恪守臣节,持续向中央(实为曹操)进贡。

这看似微小的举动,在后来发挥了大作用。占据荆州的刘表屡次试图南下,占据交州,南北对峙一触即发。

然而曹操在权衡之后,认为士燮比刘表更恭顺无争,于是正式任命他为“安远将军”,总督交州七郡,仍领交趾太守,并封爵龙度亭侯。正是凭借曹操中央政权的这道背书,士燮将刘表的势力拒之门外,保住了交州的一方安宁。

赤壁一场大火烧退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荆州陷入分裂乱局,远在交州的士燮,敏锐地嗅到了时局的变化。

▲公元221年,为争夺荆州,蜀吴交恶,吴将陆逊在夷陵大败蜀军,从此夺占了荆州。图为夷陵之战中吴军火烧连营。(图片来源:京报网)

他清楚,北方的曹操已无力南下庇护,而新崛起的孙权,正虎视眈眈。于是,士燮审时度势,做出了一个关键抉择:转而归顺江东。

孙权虽是赢家,却心知肚明——这位经营交州数十年的大儒是民心所向,绝难强行拔除。于是,他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智慧:名义上升任士燮为武昌太守,实际上却准许他继续留镇交州。

一纸任命,背后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孙权得到了名义上的归附与南疆的稳定;士燮则延续了对交州的实际统治,换得了东吴的认可与和平。

士燮年逾九十而终,在他治理之下,交州数十年无战事,百姓免受兵燹之苦——这是乱世中难得一见的从容画卷:当英雄们在战场上匆匆谢幕,这位智者却在岭南的暖风中,安然度过了他的时代。

▲岭南山水(AI制图)

若以英雄史观的尺度衡量,士燮或许不值一提——他没有曹操的雄略、刘备的仁义,也缺乏孙权的权谋,进入不了“青梅煮酒”的豪杰谱中。

但我们若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在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这一方太平能让多少人避免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三国隐士袁徽写给荀彧的信中所说:“士燮处于大乱中,保全交州二十余年的安宁,百姓没有失去本业,流落他乡的人,都蒙受他带来的福泽。(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

士燮用四十年不熄的灯火,为百万生灵撑起了一片可安歇的屋檐。他没有称王,却真正做到了——让乱世中的人享受安宁。

(三)儒风南渐,海舶北来

若将人口视为“硬实力”,那么文化便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而士燮统治下的交州,正是一片文化多元、习俗各异之地。

交州因开发较晚,中原礼乐文化尚未深入人心。《三国志》甚至用不太友好的笔调描述岭南文化:“山川长远,习俗不齐……”

其实当时的交州远非“不齐”二字可简单概括。在士燮治理之前,这里已逐渐形成三大文化区域:

一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但当时的珠三角冲积平原远不如今日广阔,这一文化影响仍较为有限。

二是保留着的百越传统的人,他们大都依山聚居,有断发纹身的习俗。

三是邻近益州南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区。其风俗与南中地区相近——也正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奇舞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赴南中七擒孟获(图片来源:影视剧照)

在士燮这位大儒治理下,交趾地区首次系统地引入中原教育,“初开学,教取中夏经传”,使这片偏远的土地回荡起诵读诗书的声音,礼乐文明自此在南疆扎根生长。

当时中原战火频仍,许多学者文人为避祸乱,纷纷南迁至交州。士燮极为珍视这些跨越山河而来的文化火种,不仅热情接纳,更授予他们官职,共同推动文化建设。

于是,在天下分崩离析的时代,交州反而成为中原文明向南传播的重要中心。士燮以儒学为桥,连通了中原与岭南,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的文化风貌,更在动荡岁月中守护了文明的薪火。

士燮的目光还投向蔚蓝的大海——交州的海上通道,在他手中焕发新生。不同于后世以广州、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士燮时代,船舶多从北部湾的徐闻、合浦扬帆远航。

▲合浦汉墓出土的玻璃碗(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他进献朝廷的贡品中,充满了海外的珍宝;合浦汉墓中出土的罗马玻璃碗、波斯银币,鲜活地见证着那时交州与海外频繁的贸易往来。

在很多地方,士燮的身影仍未被时间湮没,人们尊称他为“士王”,至今还有香火祭祀——那不仅是对一位政治人物的怀念,更是对一段文明开辟时代最深情的回望。

士燮的故事,看似没有曹孙刘精彩,但更温情。《三国演义》对士燮一字未提,但他仍被岭南人民怀念。

对那个时代的普通人而言,他守护的不是霸业,而是生命。而从更广阔的历史回望,他所做的远非偏安一隅。士燮推动中原与岭南的文化融合,使礼乐诗书深深植根于南岭;开拓海上贸易之路,让交州成为中国与域外文明对话的窗口。

士燮用四十年的和平告诉我们:强大有时在于守护而非夺取。他没有称王,却成为百姓心中的“士王”;他没有一统天下,却让文明生长、越界远行。

岁月苍茫,英雄终将老去,但温暖与文明,比刀剑更长久。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