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落脚点,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今天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落脚点,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结合专家解读与政策文本,加上各地农村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从农民切身可感的维度展开分析:
1.产业融合激活县域经济
规划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县域融入城市产业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例如,陕西袁家村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将传统作坊升级为年产值过亿的产业集群,农民可参与电商、文旅等新业态,实现“家门口就业”。
专家解读:中国农科院胡向东指出,“农业强国建设需因地制宜,鼓励基层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2.技能培训与就业保障
文件明确支持涉农高校、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就业服务机制。
例如,江苏盐城农民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掌握数字技术,转型为“农业经理人”,收入显著提升。2024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已达3305万人,政策持续强化就业帮扶。
3.土地资产盘活释放红利
允许农户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利用闲置宅基地,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例如,湘西夯吉苗寨通过盘活传统民居发展文旅,村集体年收入从5万元跃升至320万元。
1.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升级
规划要求“逐步实现出行、用水、如厕便利”,提升污水治理、养老保障水平。
例如,安徽西递古村通过数字化改造,将宗族祠堂变为非遗体验馆,同步完善双语标识、共享办公空间等现代设施。
2.生态环境与绿色生产
推行耕地保护、有机质提升行动,发展低碳农业。
例如,浙江安吉竹农依托北斗导航采伐机,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竹制品出口额超20亿元。农民既能享受绿水青山,又能通过碳汇交易等新机制获利。
1.数字技术降低劳动强度
规划强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广智能农机、区块链溯源等技术。
例如,陕西洛川果农通过物联网监测苹果糖度,手机直播销售“认养果树”,亩均收益增长30%。
2.种业与装备突破保障收益
文件提出强化种源自主可控,2027年前实现育种攻关显著进展。
例如,东北黑土地推广抗逆高产大豆品种,配合全程机械化,帮助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稳定种植收益。
1.医疗与养老制度完善
健全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所有居民,适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动态调整低保。
2.风险抵御能力提升
扩大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范围,2027年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全面建立。
例如,生猪价格波动时,养殖户可通过“保险+期货”模式锁定收益。
1.传统文化价值转化
文件倡导“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湘西苗绣通过数字建模转化为元宇宙服饰,老匠人成为高校客座教授,文化自信与经济收益同步提升。
2.移风易俗减轻负担
针对高额彩礼等问题,规划要求“加强公益性婚恋服务”,通过倡导性标准逐步扭转攀比风气。例如,河南部分村庄设立“红白理事会”,婚丧支出下降60%。
此次规划通过“科技赋能生产、改革激活资源、保障兜底民生、文化重塑认同”四维发力,将农业强国目标转化为农民可感知的获得感。国家发改委涂圣伟强调,“粮食安全是根基,但最终目标是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随着政策落地,中国农民正从“传统生产者”转向“乡村振兴主体”,书写新时代的“黄金叙事”。
来源:随山刊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