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对兰亭奖的内涵与意义的阐释,始终紧扣书法艺术的本质规律与时代使命,既彰显了这一国家级最高奖项的文化深度,又揭示了其在当代书法发展中的引领价值。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对兰亭奖的内涵与意义的阐释,始终紧扣书法艺术的本质规律与时代使命,既彰显了这一国家级最高奖项的文化深度,又揭示了其在当代书法发展中的引领价值。
兰亭奖以王羲之《兰亭集序》命名,孙晓云认为这一命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指向。她在2025年1月的公开讲话中指出,《兰亭序》不仅是书法技法的巅峰,更代表着"文人雅集、以书会友"的文化传统,以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孙晓云强调,兰亭奖的评审始终坚持"植根传统"的原则,要求作品在笔法、结体、章法上体现对经典碑帖的精准把握。例如第八届兰亭奖特别要求作者提交3件作品,其中2件须为近3年创作,并指定1件为"主要参评作品",以此考察作者对传统技法的持续积累。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她在《书法有法》中强调的"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生命线"一脉相承。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兰亭奖鼓励"与古为新"的创新探索。孙晓云在2024年绍兴颁奖仪式上指出,获奖作品应"既见古人笔意,又见时代气象",如金奖作品《春江花月夜》在行草创作中融入现代构城意识,却不失魏晋风韵。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如她在《瞭望》访谈中所言:"艺术的个性只能在共性范畴内存在",是在传统法度框架下的突破。
兰亭奖通过严格的评审机制,为书法人才的成长树立了明确标准。孙晓云在2024年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提到,第八届兰亭奖收到2241位作者投稿,最终仅69人获奖或入选,这种高淘汰率倒逼书法家提升综合素养。她特别强调,获奖者不仅要有精湛技艺,更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理论研究方向金奖得主薛龙春的《二王以外》,通过新材料的运用重新诠释清代碑学,体现了"艺文兼备"的评审导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兰亭奖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孙晓云在2025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提到,法国文化部长对其临摹的《兰亭序》赞赏有加,这印证了书法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此外,中国书协与央视合作的《中国书法大会》节目覆盖6亿观众,其中40%为年轻人,兰亭奖获奖作品通过数字化传播走进千家万户,实现了"让书法重新走进生活"的目标。
针对当代书坛存在的"丑书"乱象,兰亭奖通过明确的审美标准拨正风气。孙晓云在2024年青岛兰亭奖回顾展致辞中强调,获奖作品应体现"雅正书风",反对脱离传统的形式主义创作。这种导向在第八届评审中尤为明显:草书作品落选比例较高,而楷书、行书因更注重传统法度受到青睐。
在提笔忘字现象日益普遍的今天,兰亭奖通过表彰优秀书写实践,强化汉字作为文化基因的重要性。孙晓云在《瞭望》访谈中指出,汉字书写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文化的传递、心灵的抚育",兰亭奖应成为"让汉字屹立心间"的精神灯塔。她身体力行,创作《中国赋》《大美长江》等数万字巨制,以笔墨铭刻时代精神。
兰亭奖的辐射效应延伸至书法教育领域。孙晓云推动"书法进校园"活动,在南京大学设立书法研究院,并开发可在高铁小桌板使用的便携书写工具,降低大众参与门槛。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战略,与兰亭奖"培养下一代书法传承者"的宗旨相呼应。
孙晓云认为,兰亭奖应成为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的对话平台。她在2024年绍兴颁奖仪式上提到,获奖作品中既有对敦煌写经的精准临摹,也有用甲骨文元素创作的现代装置书法,这种多元并存体现了"多样包容"的评审理念。正如她在《书法有法》中所言:"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与时代对话",兰亭奖正是这种对话的具象化。
中书协主席孙晓云对兰亭奖的阐释,始终围绕"守正创新"这一核心命题。她将兰亭奖视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既传承《兰亭序》所代表的文化基因,又通过严格的评审机制和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其成为当代书法发展的风向标。在她看来,兰亭奖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书法艺术在新时代"承接有序,更加灿烂辉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来源:让小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