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净赚1.7亿!宁德时代靠三次豪赌,卡住全球车企脖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8:13 1

摘要:在新能源行业普遍喊“卷不动”的当下,宁德时代依然能交出营收1788.86亿元、净利润同比暴增33.33%的答卷,让不少同行直呼看不懂。

300多亿元的净利润,折合每天进账 1.68亿元。

这是宁德时代刚刚交出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

在新能源行业普遍喊“卷不动”的当下,宁德时代依然能交出营收1788.86亿元、净利润同比暴增33.33%的答卷,让不少同行直呼看不懂。

毕竟,这家公司已是体量庞然大物,理论上增速应该放缓才对,但宁德时代似乎颠覆了规律,不仅赚钱更多,还在全球市场上牢牢占据制高点。

很多人好奇:它凭什么能这么稳?答案藏在三次“豪赌”里。

赌日韩垄断,赌宝马苛刻标准,赌昂贵的全球化扩张,三次皆险中求胜。

掌舵人曾毓群,把“赌性坚强”挂在办公室墙上。

他说:“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这句话,正是宁德时代发展史的注脚。

01

福建宁德,这个曾经并不出名的东南小城,如今被誉为“全球锂电之都”。

十几年前,它还是个经济排名靠后的地级市,如今,却因宁德时代而声名远播。

这种反差,很大程度归功于曾毓群。

他出身工科,走的是一条“科研—产业化—全球化”的路径,与很多传统企业家不同,曾毓群的底色不是投机,而是“执念”。

中国新能源的政策东风同样不可忽视。

2009年“十城千辆”计划启动,补贴政策让新能源车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那几年,很多人都在观望,曾毓群却看准了机会,把宁德时代押上了赌桌。

20世纪90年代,锂电池是日本的天下,韩国迅速跟进,中国企业几乎没有名字。

索尼、松下、三星、LG,占据了全球九成以上市场。

彼时,曾毓群带领的ATL(宁德时代前身)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却花100万美元买下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专利。

但问题很快出现,电池鼓包严重,20多家获得专利授权的企业都折戟沉沙。

别人放弃,他偏要死磕。

团队连续两个多星期泡在实验室,反复调整电解液配方,最终解决了鼓包难题,成功实现量产。

靠这一突破,ATL成了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的供应商,甚至还给北京奥运会电动大巴供货。

这一赌,奠定了曾毓群的第一桶金,也让世界第一次看见中国人能造出世界顶尖电池。

02

2011年前后,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刚起步,车企对电池供应商的要求极其严苛。

宝马为旗下首款电动车“之诺1E”寻找电池供应商,甩出厚达800多页的德文标准,从材料、工艺到安全测试,几乎苛刻到变态,连三星和博世都嫌麻烦,不愿接。

宁德时代却咬牙接下,那时的宁德时代,还只是从ATL独立出来的小公司,接下这个单子意味着把全部身家都压上去。

曾毓群决定建当时亚洲最大的电池测试中心,把标准逐项啃透。

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宁德时代终于达标。宝马通过了他们的产品,也给了他们全球一线车企的通行证。

宝马的光环,让宁德时代迅速走红,随后大众、奔驰、吉利、长安、北汽等纷纷找上门来。

2017年,它超越比亚迪和松下,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第一。

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宁德时代瞄准了欧洲,可那里的门槛比国内高得多:审批周期长,环保标准严苛,工厂成本几乎是国内的三倍。

但曾毓群放话:“谁到海外,谁就是公司的英雄。”

在全球化的棋盘上,宁德时代下的每一步都带着赌徒般的勇气。

先是在德国图林根州投下18亿欧元,2018年立项、2023年投产并实现盈利,随后又在匈牙利德布勒森规划100GWh产能,斥资数百亿,锁定奔驰、大众等大客户。

最新的一步,则是与Stellantis携手在西班牙合资建厂,产能规划50GWh,总投资约300亿元,工厂直接建在车企园区内,不仅节省输配电损耗,还能把效率提升30%。

这是宁德时代最冒险的一次豪赌,但也是未来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03

宁德时代之所以能不断甩开对手,不只是靠产能的堆叠,更是因为它把技术、产业、资本和文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在技术端,宁德时代几乎从未停下创新脚步:麒麟电池通过结构优化,把体积利用率拉升到72%,让续航逼近1000公里;钠离子电池解决了低温与安全痛点,为未来低成本储能铺路;固态电池则被视作“终极目标”,一旦量产,行业格局可能再次改写。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还在构建产业闭环。

它不只做电池,更向上游控制锂、镍、钴等关键资源,向下游延伸至回收和换电服务。

一个电池,从矿山到车轮再到回收站,几乎都在宁德的掌控之中。

资本层面的打法同样犀利。

港股二次上市,它仅用128天完成IPO,融资所得大部分投向海外工厂,如今账上现金超过3500亿,足够支撑下一轮全球扩张。

而把这一切串联起来的,是独特的企业文化。

曾毓群信奉“赌性坚强”,带出的团队敢投敢干,执行力惊人,同行还在犹豫时,宁德时代往往已经把产线搭好、客户签下。

04

表面上,宁德时代依旧是全球动力电池的绝对王者,但光鲜背后并非没有暗涌。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国内竞争。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凭借安全性与成本优势,正在快速赢得市场,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后来者也在加速追赶。

宁德时代不再是那个没有对手的一枝独秀。

海外市场同样充满变数。

欧洲车企一边依赖宁德的电池供货,一边又担心“被卡脖子”,开始扶持本土厂商,并通过补贴、法规来筑起壁垒。

宁德时代虽然先一步在欧洲落子,但未来能否稳住,还要看它能不能在复杂的政策博弈中占据主动。

财务层面的隐忧也逐渐显现。

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已经从早年的40%以上,降到如今20%出头,体量越大,规模效应越难维持,高速增长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

更长远的挑战,则落在技术转型上。

固态电池尚未成熟,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谁就可能改写行业格局。

宁德时代的传奇,建立在三次豪赌之上,但未来,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只会更激烈。

赌局从未结束,曾毓群和宁德时代,依旧坐在牌桌中央。

不同的是,如今他们不仅是玩家,更是规则的制定者。

或许,这就是宁德时代给中国制造的最大启示:
在全球产业链上,唯有敢赌,才能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猫眼看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