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届慕展上,纳芯微携收购麦歌恩后的磁传感器系列、联合芯弦推出的实时控制MCU NSSine™系列以及丰富的信号链、电源管理、传感器产品系列亮相,全面展示了其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光伏储能、白电、消费电子等领域系统级半导体产品解决方案。
2025年4月15日,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
本届慕展上,纳芯微携收购麦歌恩后的磁传感器系列、联合芯弦推出的实时控制MCU NSSine™系列以及丰富的信号链、电源管理、传感器产品系列亮相,全面展示了其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光伏储能、白电、消费电子等领域系统级半导体产品解决方案。近年来,纳芯微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及产业链协同方面不断突破,汽车芯片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还加速渗透至智能化和安全领域。
其中通用信号链产品作为这两年纳芯微打入汽车供应链的拳头产品,更是吸引了大量参会观众的目光,而在与纳芯微信号链技术市场经理王良藩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得以一窥纳芯微在内卷市场中突围的底气。
从卷参数到重应用
在模拟芯片的这片市场中,通用信号链产品一度被视为技术门槛不高、竞争极其白热化的板块。过去,国内玩家也多数徘徊在低端市场,缺乏区隔与差异化。但这几年,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我们更强调在主航道应用里的适配能力,而不是盲目追求全面覆盖。”在交流中,纳芯微信号链技术市场经理王良藩这样说到。
国际大厂通常是按“Catalog”模式做产品,也就是围绕各种类型和子市场,把运放和 ADC 等全品类都布上,几乎覆盖所有领域。
纳芯微的思路,恰恰相反——不是“什么都做”,而是“聚焦在特定客户和场景里把事情做到极致”。
具体来看,纳芯微通用信号链的重点放在泛能源和汽车电子两个大方向。这也就意味着,在光伏、储能、充电桩、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驱、电控)中,客户对信号采集精度、抗干扰能力、长期稳定性等要求极高。运放和ADC虽然“基础”,但要在这些高功率、强干扰场景中稳定运行,却并不容易。
“在通用信号链领域,运放、ADC 等基础 IP 的有机组合至关重要。我们应与客户深度探讨应用需求,合作开发专用或集成芯片。如今,汽车、光伏等行业的创新源头与主要客户均在中国,国内客户需求成关键。”
海外厂商在应用方面的短版,给了纳芯微一个“窗口期”——用对应用的深刻理解去弥补指标上的“经验差”,从而赢得客户信任。“我们要做的,就是证明我们在这个场景下更可靠。”
王良藩并不否认,通用信号链的很多指标在纸面上已经很难拉开差距。“你看运放参数,某某产品零漂移、低噪声、宽共模——这些参数在规格书上可能都差不多。但客户在真实场景下跑,差距就出来了。”
例如,在光伏逆变器或者车载OBC系统里,功率开关频繁、EMI复杂,采样通道要抵抗各种干扰信号干扰,不能有一丝偏差。
“我们的优势,就在于在系统层面对这些问题做透彻的剖析,并以此反向推动芯片设计优化。不是说我有个产品你来用,而是我理解你的系统,我知道你怕什么,我们解决它。”王良藩说到。
对于纳芯微而言,跳出不断内卷的参数市场,转而深耕应用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把钱花在“刀刃”上
在汽车与泛能源市场中,信号链芯片往往面临着两难的问题:既要应对复杂环境的挑战,也要在成本、性能和系统适配之间取得微妙平衡。
“确实,现在对高性能通用信号链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在谈到高性能这一方向时,王良藩先讲起了一个被误解的“行业共识”:“我们说‘高性能’,不是单纯追求几纳伏的失调电压、几千兆赫兹的带宽。在我们所服务的主航道市场,比如车载控制、电力系统等,它们更关心的是整体系统的稳定性与适配性,而不是实验室里的极限指标。”
聊到“高性能”就不得不提“高成本”,两者仿佛一对纠缠不清的兄弟。但在王良藩眼中,这种关系不是对立,而是平衡:“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他举了个例子:“如果客户系统仅需 1% 的精度,我们便没必要追求 0.1% 甚至 0.01% 的精度。性能过剩不仅不被客户认可,也无需为此买单。因此,我们选择将宝贵资源投入在提升产品的抗干扰能力、极限温度下的稳定性等系统级问题上,致力于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而在成本构成上,纳芯微也做了大量优化:“产品成本大致分为晶圆和封测两部分。我们一方面和封测厂合作优化测试时间,提升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就在晶圆设计阶段选择适配平台,控制芯片面积,从源头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泛能源和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头部客户开始提出定制化需求,纳芯微也从提供“单一器件”迈向提供“方案”。
王良藩透露:“我们现在的业务分为两条线:一条是通用IP产品线,另一条就是定制化产品开发,服务一些有特定需求的客户。”而这类合作,远不止将两个芯片“做成一个那么简单”。
“我们做的是方案级集成,通过深入理解客户系统,把原本多个分立器件整合成一颗芯片,不仅节省空间和BOM,还能提升性能一致性和系统稳定性。这种能力,只有真正了解客户痛点的企业才能实现。”
从应用端出发,基于客户需求打造最合适的高性能芯片,让纳芯微深入到更多汽车厂商的供应链之中。
基于主航道,撬动国产替代
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动荡与国产替代浪潮的背景下,模拟芯片这一“基础中的基础”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商重新审视与布局,而纳芯微的通用信号链产品围绕着主航道,正在悄然掀起国产替代的风潮。
“其实过去几年,特别是在缺货和贸易限制的背景下,客户已经大量在使用国产的运算放大器和信号链芯片。”王良藩开门见山地表示,“很多人误以为国产通用信号链产品没人用,但现实已经不是这样。”
纳芯微的客户中,不乏已将国产芯片列入正式BOM的企业。他们并非只是“权宜之计”,而是在国产产品性能逐渐逼近国际水准、服务响应更快的双重推动下,开始主动转向。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中小客户群体中所面临“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纳芯微专程打造专业的销售和技术支持队伍,覆盖全国多个重点城市,他们采用了“贴身陪跑”的方式,以一款ADC产品为例——这类高性能模拟-数字转换器因涉及数模混合设计而使用门槛较高,但纳芯微在这个领域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不仅提供详细的demo code、外围参考设计和EVM评估板,还搭建了一整套可视化开发环境。”王良藩表示,“客户只需用一台电脑,在界面中点几下按钮,就可以评估整个ADC系统——连板子都不需要画。”
除此之外,从原理图设计评审,到板子回来的调试,再到MCU对接代码调通,纳芯微的AE、SAE团队几乎全程“贴身协助”。“我们和客户一起从0到1,把整个项目做下来。”
这一点,也恰好体现出信号链芯片的“非标”属性:性能固然重要,但没有技术支持、资料体系和开发平台的加持,客户依旧“用不起来”。
在谈到通用信号链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王良藩强调:纳芯微仍将坚定服务“主航道”市场——可再生能源、工业与汽车,这三大赛道中所需的运放、ADC、AFE等产品正在全面铺开。“这些领域的客户对产品稳定性要求极高,是我们练基本功的最佳场景。”
写在最后
十年前,当国内信号链厂商刚刚起步时,很少有人会把“系统适配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但今天,不少客户开始逐步淘汰“听参数选型”的老路子。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从服务一个客户,走向服务一个生态。”王良藩的这句话,道出了国产模拟芯片厂商当前的“心态变化”。从“有人用”到“好用、会用”,从“硬性能”到“软支持”,国产通用信号链芯片的替代路径虽然不快,但走得越来越稳。
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纳芯微的通用信号链方向显然选择了一条“系统支持+稳定性能”的长期主义之路。
关注全球半导体产业动向与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035期内容,欢迎关注。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