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寒门学子的晋升之路,国家选拔人才的通道,异常的严格。不过这是宋以后,主要是明清时代的科举印象。在隋唐刚开始的科举的时候,科举虽然也难,但是要求没那么严格,甚至有些放纵,让后世觉得不可思议。
科举,读一辈子书,也不一定能考上。
这是寒门学子的晋升之路,国家选拔人才的通道,异常的严格。不过这是宋以后,主要是明清时代的科举印象。在隋唐刚开始的科举的时候,科举虽然也难,但是要求没那么严格,甚至有些放纵,让后世觉得不可思议。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的开始。当然也有人说,从隋文帝设置秀才科,标志着科举考试的开始。
这个秀才考试,太难了。先是全国各地地方官推举,然后到京考试。考试以经略为主,就是不但要说明解决时政问题的方法,还要引经据典的给出依据(进士科考的策论主要是说明问题,解决方法即可)。考试本身难,更难的还有连带责任。如果地方官推荐的人,考试不过关,作为推荐人的地方官也要受到处罚。
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地方官不敢推荐,学子们也不敢考。第一年秀才科考试,居然只有一个人报名。
这么难的考试,也起不到选拔人才的目的。到了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秀才科考试就取消了。
两汉的察举(从上到下的官员都有察举的责任),比如举孝廉;还有魏晋的荐举(地方名门望族,中正官负责),也就是九品中正制。这是科举之前两种主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这两种方式都不用考试。时间长了,尤其到了朝代末期,自然是弊病很多。比如东汉时期,就出现了,举秀才,不识字;举孝廉,父别居的乱象。东晋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相对于这两种,隋文帝时期的秀才科考试虽然难,但是也开启了考试之路。如果说科举开始于隋文帝也未尝不可。
真正普及还是从隋炀帝的进士科考试开始的。
隋朝时间太短,科举逐步完备是从唐朝开始的。
唐朝允许参加考试的人有两种。一种叫生徒,就是各级官学的毕业生,没有平民子弟;一种叫乡贡,没有资格进入官学的平民子弟,需要向地方官员申请,通过地方考试,就可以到京城参加省考(这里的省是是尚书省,不是后面的省的概念,现在说的山东省等省的概念是从元朝开始的)。真正开启了寒门学子进入仕途的大门。
唐朝的科举设置常科和制科两种。制科是皇帝根据临时需求设置的临时考试,不是固定制度。常科分六种: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前三种是考出来是将来是做官的。后三种属于专业考试。绝大多数都是参加的前三种,秀才科在唐初取消。宋以后就只剩下了进士科考试。科举也就等于考进士了。
刚开始的事情,总是不完备,这种不完备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秀才科的鄙视一切。此时的秀才可不是明清时候那种最低级别的读书人,那是读书人中的第一流。
秀才科取消之后,就是进士科鄙视明经科的。明经科的考试主要就是考记忆力,只要能背过经典,考试时候就是填空题,相对简单。但是出路相对也窄,一般只能做底层官吏。杜甫当年就考的明经科,杜甫做不了大官也与这个有关。
进士科的要考诗、赋、策等,难度大,录取比例低,但是将来的天花板高,一般是中高官的储备,将来可能出将入相。
进士科的难度大,平均录取年龄也高;明经科的难度低,平均录取年龄也低。
正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难怪白居易在二十七中进士之后,得意的来了一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二十七岁就中了进士,最年轻的一个,值得夸耀。
这么年轻中进士,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付出了高度近视的代价。
白居易曾在诗中不止一次的写过自己的眼疾。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李鬼遇上李逵唐朝是可以公开、合法的提前“贿赂”权贵,已达到预录取甚至是提前录取。这种“贿赂”是靠诗文,把自己的作品提前给权贵看一下,展示自己的才华,称为“行卷”。
如果权贵觉得文章不错,就能被录取了吗?考试就能通过吗?这个就涉及到唐朝科考和后代不一样的地方了。
唐朝科考是不需要糊名和誊卷的。这两项为了防贿赂、防作弊的制度是从宋朝才正式开始的。
提前打招呼,在唐朝是管用的。如果某位权贵提前跟阅卷人打招呼,指示某人很有才华,要录取。低职位的主考看到考生的名字还是要照顾的。唐朝早起负责科举考试是礼部,主考官只是六品。
刚开始这种还不错,可以让人才不至于因为考试而被埋没。时间久了,就出问题了。
凭借《阿房宫赋》而洛阳纸贵的杜牧,因为行卷的人地位低于其他考生的行卷人,即使《阿房宫赋》再厉害,也不能说状元,只能排了第五。
诗人李播任蕲州刺史时,有一考生持诗文向他行卷,结果李播翻开一看,正是自己当年未及第时向人行卷的作品!这正是李鬼碰上李逵了。
行卷其他趣事白居易带着诗稿到长安,给文坛大佬顾况“行卷”。顾况调侃他名字:“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结果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秒变粉丝。但是顾况级别不够,不能把白居易给推上去。不过,白居易还年轻,当时只有十六岁,还有机会。
朱庆馀考前献诗《近试上张水部》给诗人张籍:“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写新娘见公婆前的忐忑,实则是问张籍:“我的文章能中吗?”
张籍回诗《酬朱庆馀》:“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暗示他必中。后来朱庆馀果然登进士第。
朱庆馀考前献诗《近试上张水部》给诗人张籍:“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写新娘见公婆前的忐忑,实则是问张籍:“我的文章能中吗?”
所以,读诗词,一定看看背后的故事,否则只从表面理解,谁能理解这首诗的真正含义?
有时候,除了诗词文章的行卷外,其他技能也能奏效。
王维中状元,传说与他精通琵琶有关。他通过玉真公主的宴会献艺,以一曲《郁轮袍》打动公主,被内定为状元。
唐初带小抄进考场是不允许的,进考场也会搜查,但是查出来之后,顶多是处理掉小抄,考生还可以进场考试。
到了唐朝中后期,科举开始甚至变成了开卷考试,可以带着资料入场。
唐朝科举考试,从早上考到下午黄昏,如果还没答完,可以延时到晚八九点。时间很长,考生就会饿。那就得带吃的东西。唐朝对这个也很放松。由于省考一般是在正月进行,天寒地冻的,为了方便考生吃饭,甚至可以带着加热工具入场,在考场里吃个火锅,也是允许的。
在考场就得规规矩矩的答题是吗?非也。那不是大唐。
在唐朝的考场里,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互相讨论考试题目,只要声音别太大,惹得起他人不高兴就行。
更离谱的是,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厉害,还可以替别人答题。
诗人温庭筠绰号“温八叉”,因他文思敏捷,叉手八次便能成诗。但他屡试不第,却常在考场帮人作弊,人称“救数人”。一次他甚至替八人代笔,被考官单独“隔离”,结果他仍帮邻座写完答卷。
既然大唐科举考试这么松散,选择的都是庸官?非也。
因为过了进士科考试,还不能上岗。要想上岗,还得通过吏部的最后考试:关试。
吏部考试可不虚的,不是写几首诗就行的。需要进行当官的业务考试,比如:断案,处理公文等。
大名鼎鼎的韩愈,过了进士,就没能通过吏部的考试。没有拿到上岗资格证。只能从给人做幕僚开始进入仕途。
四十六岁的探花郎考试都通过之后,自然要庆祝。
憋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终于可以做官了,那不得好好发泄一下啊。在野闻杂记中不乏各种出格操作。去一下娱乐场所去感受一下春宵一刻,在唐朝也是允许的。
都是文人,当然也要有点雅事。从中榜者中选出年轻的帅哥,到京城遍访名花,就是一件雅事。这也成为探花的来历。
不过,五十少进士,导致年龄普遍偏大。四十六岁的孟郊就成为当年的探花郎,写下了著名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唐朝,考试结束之后,选乘龙快婿,甚至是驸马这事情一般不成立。都这么大岁数了,早就娶妻生子了。互相吃吃饭,结交一下,还是必须的,选女婿只在后世,在话本里了。
通过一些小故事,简单的说了一下唐朝科举考试,后面再说一下宋朝科举。
提前说一句:如果按照唐朝的制度,大文豪苏东坡在诗词考试上就挂了,根本考不上进士。
来源:东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