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瓜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中的主要蔬菜作物,因其口感脆嫩、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棚室栽培环境下,黄瓜瓜条畸形现象频发,如弯曲瓜、尖嘴瓜、大肚瓜、蜂腰瓜等,不仅降低了产品商品价值,还严重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品种选择、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黄瓜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中的主要蔬菜作物,因其口感脆嫩、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棚室栽培环境下,黄瓜瓜条畸形现象频发,如弯曲瓜、尖嘴瓜、大肚瓜、蜂腰瓜等,不仅降低了产品商品价值,还严重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品种选择、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阐述棚室黄瓜预防瓜条畸形的综合技术措施,为设施黄瓜优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科学选择适宜品种,奠定优质基础
品种特性是影响黄瓜瓜条形态的内在因素,不同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棚室黄瓜栽培中,应优先选择耐低温、弱光,雌花节位低、坐果性好,且瓜条发育均匀、畸形率低的优良品种。
实践表明,早熟品种如“津春4号”“中农16号”等,在低温寡照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瓜条畸形率相对较低;中晚熟品种如“密刺黄瓜”“鲁黄瓜3号”等,适合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棚室中种植,且瓜条商品性佳。同时,应避免选择雌花过多、营养竞争激烈的品种,以防因养分供应不足导致瓜条畸形。
优化棚室环境条件,创造适宜生长环境
棚室环境条件是影响黄瓜生长发育和瓜条形态的关键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湿度和气体等。通过科学调控环境因子,可为黄瓜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畸形瓜的发生。
温度调控
黄瓜是喜温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苗期适宜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5-18℃;开花结果期白天适宜温度为28-32℃,夜间18-20℃。在瓜条发育期间,若遭遇低温(低于15℃)或高温(高于35℃),会导致细胞分裂和伸长受阻,易形成弯曲瓜、尖嘴瓜等畸形瓜。
因此,棚室栽培中应根据外界温度变化及时调整棚内温度。冬季可通过覆盖保温被、安装加热设备等方式提高棚内温度;夏季则通过通风换气、遮阳降温等措施降低棚内温度,确保瓜条发育期间温度稳定在适宜范围内。
光照管理
光照是黄瓜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充足的光照可促进植株生长和养分积累,减少畸形瓜的发生。棚室栽培中,应选择透光性好的棚膜,如无滴膜、PO膜等,并定期清洁棚膜,去除灰尘和杂物,提高棚膜透光率。
在冬季光照不足的季节,可通过安装补光灯进行人工补光,补光时间一般为每天上午9-11点和下午2-4点,补光强度以30000-50000勒克斯为宜。同时,合理密植,避免植株徒长和相互遮荫,确保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
湿度控制
黄瓜喜湿但不耐涝,棚室空气湿度过高易引发病害,过低则会影响植株蒸腾作用和养分吸收。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80%,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
在栽培过程中,应采用膜下滴灌或暗灌的方式浇水,避免大水漫灌,减少棚内空气湿度。浇水后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同时,在阴雨天气应减少浇水次数,防止土壤湿度过高导致根系缺氧,影响养分吸收和运输。
气体调节
棚室内二氧化碳是黄瓜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氧化碳浓度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导致植株养分供应不足,增加畸形瓜的发生风险。在晴天上午,当棚内温度升高到25℃以上时,可通过通风换气引入外界新鲜空气,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也可通过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的方式补充二氧化碳,如每平方米棚室施用5-10克二氧化碳颗粒肥,使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800-1000ppm。
精细化栽培管理,保障植株稳健生长
精细化的栽培管理是预防黄瓜瓜条畸形的重要措施,包括土壤改良、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等方面。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畸形瓜的发生。
土壤改良与施肥
黄瓜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在定植前,应进行土壤改良,每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公斤、过磷酸钙50-80公斤、硫酸钾20-30公斤,深耕细耙,使土壤疏松透气,养分充足。
在施肥过程中,应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追肥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进行,苗期以氮肥为主,促进植株生长;开花结果期应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促进花芽分化和瓜条发育。同时,注意补充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可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进行,如在开花结果期喷施0.3%氯化钙溶液、0.2%硫酸镁溶液和0.1%硼砂溶液,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以防止因缺素导致的畸形瓜。
合理浇水
黄瓜根系较浅,喜湿怕涝,浇水应遵循“少量多次、见干见湿”的原则。苗期应适当控制浇水,防止植株徒长;开花结果期需水量大,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大水漫灌,以防沤根。
浇水时间应选择在晴天上午,此时水温与地温接近,浇水后有利于植株吸收。冬季浇水后应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夏季则可在傍晚浇水,以降低棚内温度。同时,浇水时应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植株根部,以防土壤板结。
植株调整
合理的植株调整可改善棚内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促进瓜条发育。黄瓜定植后,当植株长到30-40厘米时,应及时搭架绑蔓,引导植株向上生长。绑蔓时应采用“之”字形绑法,使植株分布均匀,避免相互遮荫。
同时,应及时摘除侧枝、卷须和老叶、病叶。侧枝过多会消耗大量养分,影响主蔓生长和结果,应在侧枝长到5-10厘米时及时摘除;卷须会缠绕植株,影响植株生长,应随时摘除;老叶、病叶光合作用弱,还易传播病害,应及时摘除,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
此外,还应进行疏花疏果。当雌花过多时,应适当疏除部分雌花,一般每隔2-3节留一个雌花,以避免养分供应不足导致瓜条畸形。对于已形成的畸形瓜,应及时摘除,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正常瓜条的发育。
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危害损失
病虫害是导致黄瓜瓜条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霜霉病、白粉病、蚜虫、瓜绢螟等病虫害,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养分吸收,导致瓜条发育畸形。因此,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危害损失。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如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洁田园、深耕晒垡等,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如安装防虫网、黄板诱杀、蓝板诱杀等。在棚室通风口安装防虫网,可有效阻止蚜虫、白粉虱等害虫进入棚内;在棚内悬挂黄板,可诱杀蚜虫、白粉虱等害虫,悬挂蓝板可诱杀蓟马等害虫,黄板和蓝板的悬挂高度应与植株顶部相平,每亩棚室悬挂20-30块。
化学防治
当病虫害发生时,应及时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但应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和使用浓度,避免药害发生。如防治霜霉病可选用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等药剂;防治白粉病可选用醚菌酯、戊唑醇等药剂;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防治瓜绢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药剂。
施药时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同时,应注意施药时间和方法,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或傍晚施药,施药时应均匀喷洒在植株叶片背面和正面,以提高防治效果。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