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经典三赋,怎么写出来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16:39 1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胜利赋》《中流砥柱赋》《和平赋》,以赋体文形式书写历史,表达时代。作品文字凝练、明快、细腻、澎湃,引发反响。“三赋”作者张洋、金正波和陈尚文向“文有新风”来稿,讲述稿件创制经验思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胜利赋》《中流砥柱赋》《和平赋》,以赋体文形式书写历史,表达时代。作品文字凝练、明快、细腻、澎湃,引发反响。“三赋”作者张洋、金正波和陈尚文向“文有新风”来稿,讲述稿件创制经验思考。

文有新风丨人民日报经典三赋,怎么写出来的?

政治文化部参与纪念活动报道的部分编辑记者。李龙伊摄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宣传报道如何做到耳目一新、直抵人心?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胜利赋》(作者:金正波)、《中流砥柱赋》(作者:张洋)和《和平赋》(作者:陈尚文),以“三赋”敬胜利,呈上一份厚重而新颖的答卷。

“写赋”这件事,至少有两方面的深层意义。

第一,它体现的是一种改文风的自觉与求新求变的精神。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人民日报选择“赋”这种文体,不仅是对语言形式的创新,更是对传播逻辑的反思、对传统报道框架的突破。

第二,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与面向世界的价值宣扬。赋,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蕴含中华文化的精神气韵。用它书写抗战史诗、讴歌和平愿景,既能唤醒国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又能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与文明厚度,是一种高雅创新的国际传播方式。

赋,是厚重的:是时代精神的容器,要诠释宏大主题、铺陈充沛情感、承载深沉思想。

如何写出思想高度?这成为我们面临的首个挑战。

思想上的疙瘩,还得靠思想解开。我们全面梳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提炼要点,深化、内化、转化,尤其强调历史纵深感,注重启迪当下、照亮未来,彰显时代意义。

《胜利赋》不仅纪念胜利,更宣扬胜利的意义、敢于斗争的精神。于是,就有了“胜利来之不易”“胜利改变历史”“胜利昭示未来”“必将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写作框架。

《中流砥柱赋》不仅讲述党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更通过深入阐释,引导读者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从而更加自觉、坚定地跟党走。

《和平赋》既讲述历史,彰显“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道理,更以史为鉴,传递“胜利永不忘、和平永相传”的信念,呼吁世界各国为和平与发展共同奋斗。

赋,是优美的:宏阔中藏细腻、华彩里见真淳,一字一句皆含珠玑之彩,一章一节自有山水之姿。写赋,无疑给作者带来文风上的巨大压力。

我们向领导请教,向梁衡先生的《西柏坡赋》等经典名篇学习,反复研读、推敲文字,深刻领悟到:文章要短,句式要简,内容要精,语言要美,更要有一股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文气。

因此,写稿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一段一段推进:写一段改一段,写出一百多字,就下意识精减到三四十字。有时候,写完一句话,如果超过30字,就“迫不及待”地要修改甚至重写。

《胜利赋》的首句“抗战胜利,河山光复,这是人心唤醒,更是精神重塑”,开宗明义、高度凝练,富有感染力。

《和平赋》用了许多排比句,如“今日之中国,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今日之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今日之中国,赢得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中流砥柱赋》注重意向化表达,将“党的领导”巧妙、形象地映照于“中流砥柱”之上:它是引领方向、“立于潮头”的;它是坚定信念、“力挽狂澜”的;它是扎根人民、“坚定不移”的。

就这样,怀着对文字的敬畏,我们一遍遍打磨,努力让3篇稿件更加言简意赅、凝练传神。

赋,是新颖的:将传统文体运用于宣传报道,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突破,但我们希望这种“新”不仅体现在文体形式上,还能贯穿内容挖掘与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浓郁贯通的“新”。

内容上,各家媒体已有许多围绕“胜利”“中流砥柱”“和平”主题的报道,我们如何求新、提质、增效?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秉持“磨刀不误砍柴工”理念,投入大量精力联系相关单位,探寻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例如,我们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展板上找到《游击队歌》背后的历史,将一份首次展陈的历史档案——冀东军区给中央的战斗补报放在《中流砥柱赋》的开头,直击心灵。

表达上,我们一度犹豫:要不要严格遵循古体文法?

领导带领我们反复探讨,最终决定稿子既要有古体文法的美感,也要有贴近当代读者的网感与时代感。

于是,我们守正创新,大胆探索。刷屏网络的纪念馆讲解词——“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爆款短视频对话——“你是从新中国来的吗?”“我们胜利了吗?”被我们融入《胜利赋》一文中;“信念,能当武器吗?当然能,且是最硬的钢”“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这是史上最持久的‘顶流’”等年轻态表达被呈现在《中流砥柱赋》中……

撰稿过程中,我们彼此提醒:既然要创新,那就得全面创新、系统创新,必须在增强思想含量、信息含量、价值含量上做文章,必须以更具共鸣的语态书写历史、表达时代。

写赋是一种新探索、新尝试,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是以为记。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