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关税战,又来“封锁令”!医药终难逃一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18:38 1

摘要:近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主任办公室网站发布增强NIH受控访问数据安全措施,自4月4日起禁止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受关注国家机构访问。

转自:新康界

当国内医药圈还在为躲避美国关税清单长舒一口气时,一张封锁令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科研人的热灶上...

近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主任办公室网站发布增强NIH受控访问数据安全措施,自4月4日起禁止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受关注国家机构访问。

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禁止向中国等国家跨境传输此类数据的规定,引发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这一禁令意味着中国科研人员将面临SEER 癌症数据库、TCGA 基因组计划、dbGaP 遗传数据库、GDC 数据平台、GTEx 基因表达项目等核心科研资源的全面断供。

受此影响,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应声暴跌,德琪医药、和黄医药等企业当日跌幅超18%。这一事件也暴露了中美科技脱钩的深层风险——关税或许能绕开,但技术壁垒与数据封锁可能成为更致命的“隐形关税”。

关税风暴下的“幸存者”

北京时间4月3日凌晨,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一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因美国新关税而惨遭“血洗”。

两天后,中国国务院宣布对等反制,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关税风暴席卷而来。在一片哀嚎声中,中国创新药企短暂松了一口气。

在此次特朗普的关税清单中,药品未被直接列入加税清单。中信建投等机构分析指出,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头部企业通过对外授权合作,将创新药商业化权益转让给跨国药企,避免了直接商品出口的关税冲击。

例如,百济神州的PD-1抑制剂在美国市场售价是国内的23倍,即便叠加关税,其利润空间仍足以支撑市场竞争力。另一类“幸存者”是原料药企业。中国占据全球原料药供应链的咽喉要道,2024年对美出口额达45.2亿美元,占西药出口的80%。

尽管美国加征34%关税,但印度等替代市场仅能覆盖50%的核心原料药需求,美国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关键品种的依赖。这一微妙的依存关系,让中国企业在谈判桌上仍握有一定的筹码。

表面上看,创新药似乎躲过了直接冲击。但这场风暴的余波仍不可忽视:原料药作为创新药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被推至风口浪尖。当25%关税撞上95%的中国原料依赖,这场产业回流注定成为跨国药企的集体坟场。

半个月前,特朗普召集礼来、默克、辉瑞等制药巨头CEO闭门密谈,要求“立即将海外生产迁回美国”,否则将启动25%进口关税。这场看似产业回流的阳谋,实则是美国药企日均2.1亿成本激增的生死倒计时。

白宫声称“在美国建厂可免关税”,但据测算,辉瑞转移一条胰岛素生产线需4.8亿美元;若默克将上海工厂40%产能迁至得州,成本将增加23%,且面临1.2万名中国技术工人流失风险;礼来在苏州的糖尿病药物基地若关闭,美国市场将出现6个月供应缺口。

此外,美国95%的布洛芬、87%的氢化可的松依赖中国供应,而转移生产需重建1400种原料药供应链。以阿司匹林为例,中国掌控全球92%水杨酸产能,美国本土复产则需要8年。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制药巨头已启动50亿美元游说基金,要求豁免217种“不可替代药品”关税。但特朗普强硬表态:“要么回国,要么破产”。

核心科研资源全面断供

不过,原料药的筹码难挡万敌。就在关税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突然禁止中国等访问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包括人类基因组数据平台dbGaP。

这场危机暴露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深层短板。当前国内95%的肿瘤样本数据分散在3000余个“信息孤岛”,共享率不足5%;自主数据库的数据量仅为美国的1/3,且国际认可度不足15%。

而中国80%的癌症机制研究依赖NIH旗下的TCGA、dbGaP等数据库,90%的高分论文需调用其基因表达数据。此次禁令甚至切断了中国学者向《自然》《科学》等顶刊投稿的数据合规路径。

受影响最直接的是精准医疗领域。华大基因的"国家基因库"虽存储了400PB数据,但可供科研调用的结构化数据不足3成;阿里健康搭建的肿瘤数据库覆盖病种仅有美国的四分之一。

更棘手的是数据分析工具的"隐形断供",Broad研究所开源的GATK工具包占据国内90%的基因分析市场,虽然华为推出了替代方案,但处理全基因组数据需要多耗费40%计算资源。

复旦大学团队2024年基于TCGA数据库发现的肺癌新亚型,原本计划在2025年启动多国临床试验,现在也因无法获取最新对照数据陷入停滞。

不过压力也催生了破局之力。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紧急启动“天枢计划”,投入50亿元整合分散资源,目标在2026年建成亚洲最大EB级生物医学数据仓库;深圳试点“数据汇交令”,强制要求大湾区科研数据优先入库。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的“深瞳”系统,利用AI从小样本生成精度达92%的模拟大数据,竟意外开辟了一条“数据自力更生”的新路。

与此同时,中科院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达成数据共享协议,用30万份独有的呼吸道疾病样本数据置换欧盟肿瘤基因组资源;武汉病毒所提出“数据置换”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构建去美国化的科研协作网络。

从“301关税”到“国家紧急状态”

回顾近年中美贸易摩擦,医药行业始终是博弈的焦点。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对约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医疗器械和部分原料药首当其冲。

彼时,中国企业通过转口贸易、本土化生产等方式艰难应对。2025年2月,美国再度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并计划对半导体、药品生产回流施加压力。

而此次以“国家紧急状态”为名的全面征税,更是将行政权力的边界推向争议的顶点。总统绕过国会,以经济竞争力为由启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标志着贸易政策工具的高度政治化。

对中国创新药行业而言,这场关税战既是挑战,也是倒逼转型的契机。

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企以“出海”为战略核心,通过授权合作打开欧美市场。但关税叠加地缘政治风险,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全球化布局。部分企业开始转向“一带一路”市场,或通过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规避政策风险。

在此背景下,创新药板块已凭借多重驱动逻辑显现强劲复苏态势。中信建投证券研报认为,关税政策冲击下,对医药产业链的影响较为复杂,并且可能仍然存在变数。本次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中,药品暂不涉及。长期看,出海仍应该是医药企业重要的战略方向,坚定看好出海带来的增量机会。

此外,创新药板块的强势走势和其自身持续的催化也密不可分。AI在医药行业加速渗透,创新药企也有望迎来研发周期的缩短、成本的下降以及效率的提升,或从中期维度提振创新药企的IRR水平,为板块带来全新的成长逻辑。

总结:

NIH数据库禁令如同一记警钟,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尽管港股创新药ETF在关税公布后一度跌停,但资金却逆势涌入,反映市场对行业长期价值的认可。

如今,中国创新药的本土化模式得到验证,对行业的指示意义或已超越业绩数字本身,而创新药企持续的业绩兑现或也将推动行业从研发投入期转入利润释放期。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