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罗永浩携4位友人前往西贝就餐,餐后,罗永浩在微博上对西贝展开猛烈批评,称其菜品几乎全为预制菜,价格却如此高昂,实在令人反感。他还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近日,罗永浩携4位友人前往西贝就餐,餐后,罗永浩在微博上对西贝展开猛烈批评,称其菜品几乎全为预制菜,价格却如此高昂,实在令人反感。他还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看到微博后,无法容忍,公开回应称目前西贝没有使用预制菜,并表示要起诉罗永浩,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上线了罗永浩同款菜单,包含13道菜,支持直接点餐,也可根据菜单增减菜品,若菜品不合口味可退款。同时,他开放后厨,允许顾客参观制作过程。
贾国龙选择强硬应对,一方面可能认为自身有理,且能借此获得大量流量;另一方面,近年来老板网红化趋势明显,贾国龙本身也常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或许有借此打造个人 IP 的想法,因此态度格外强硬。
但这使得双方矛盾彻底升级,罗永浩连发20多条微博表态,不仅转发送 iPhone、悬赏10万元,甚至还专门为此开启一场直播进行讨论。一轮又一轮的交锋,让此事从罗永浩的个人吐槽升级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其实,罗永浩并非首次关注预制菜问题。早在去年11月,他就在微博表示,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售卖预制菜却不注明,本质上就是欺骗。此次他将矛头对准西贝,也精准触动了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
罗永浩的维权风格向来以“不死不休”著称。从最早质疑西门子冰箱质量,到质疑俞敏洪及东方甄选“抠门”,他善于捕捉公众情绪、设置议程并持续施压,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罗氏战斗风格”。在一次次舆论交锋中,罗永浩并非简单吐槽,而是擅长搜集证据、引导舆论,同时也不惧对簿公堂。
此次西贝事件中,他的各种“战斗”手段同样运用得炉火纯青。先是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引爆话题,紧接着,敏锐捕捉到网友提供的线索——疑似西贝中央厨房半成品包装袋照片,让质疑有了表面的证据支撑,随后又宣布悬赏10万元征集更多证据。这种全面攻势让西贝老总左支右绌、疲于应对。
可以说,在这场舆论大战中,罗永浩已立于不败之地,即便面临官司也无需担忧。首先,此类官司难打且周期长,没有两三年难以结案。以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为例,维权女车主被判败诉,但当年全网铺天盖地都是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讨论,即便特斯拉打赢官司,也无法挽回损失。
此次西贝事件亦是如此,即便两三年后西贝打赢官司,舆论也早已淡忘此事,而西贝当下的损失却无法挽回。其次,罗永浩站在了消费者一边。若官司胜诉,他会成为预制菜整顿的先锋,名望更盛,粉丝更多;即便败诉,他用自身经历为大家规避了预制菜的“雷区”,也能反过来拉拢粉丝,实现盈利。此外,临近国庆,罗永浩这波操作能迅速提升流量,通过直播带货盈利。因此,无论官司结果如何,西贝都会处于不利地位。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并非谁输谁赢,而是回归争议本身。这场风波的焦点之一是“什么是预制菜”。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只要是提前加工过、并非在现场用基础食材烹饪的,都属于预制菜。而根据官方定义,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再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明确,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也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举个例子,一份土豆炖牛肉:如果是商家在中央厨房提前做好,分运到各店面,售卖时简单加热,这不属预制菜,即便中间经过打包冷冻;如果商家没有中央厨房,但使用的牛肉是提前炖好的冷冻包装产品,最后环节加入土豆简单炖煮并添加调料,这也不属于预制菜;只有当商家使用的是完全提前煮好的冷冻包装土豆牛肉,只需简单加热即可出餐的,才算是预制菜。
但对消费者而言,这三种情况都无法保证菜品的新鲜口感,甚至很多人认为,只要不是在餐厅现场从原材料开始制作的,就是预制菜。而实际上,根据目前官方定义,只有第三种情况属于预制菜。可见,不同立场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根本分歧,由此产生了大众定义与官方定义两种说法。
这也是贾国龙称西贝没有预制菜的原因,因为西贝的中央厨房在官方的放行清单里。但国家的定义只能避免被罚,却无法避免被指责,是否被指责的标准在大众心中,而非官方文件里。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西贝却认为此事是预制菜的定义之争,显然搞错了方向。
例如,西贝官方微博发布九宫格长图,逐道公布制作流程,想要证明自己未使用预制菜,结果网友看到图中的浓汤宝、大包番茄汤、大包南瓜泥,纷纷质疑“这不是预制菜是什么”。如今西贝最不利的是,发布的内容越多,受到的审视就越多,越容易陷入更不利的境地。
事实上,不止西贝,纵观整个餐饮行业,大部分知名连锁餐厅都在以各种形式使用预制食材。这些连锁品牌的预制食材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自建的中央厨房或专业预制菜公司。如此普遍地使用预制食材,主要是出于经济考量,采用预制方式在人力、房租、食材等各项成本上更具优势。使用预制食材不需要那么多厨师,出餐速度更快,外卖效率和堂食翻台率都能翻倍,一道原本需20分钟制作的复杂菜品,用预制方式可能只需5分钟。后厨面积也可压缩,在寸土寸金的商场中,这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节约。
此外,硬件条件也有限制。有餐饮从业者表示,一些商场不允许使用明火烹饪,很多餐饮店便只能使用预制食材。而且,批量采购的预制食材往往比零散采购原材料更便宜,损耗也更小。正因如此,在连锁餐饮行业,几乎没有哪家能完全避开预制,只是预加工的程度不同。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餐馆在营销中强调自己未使用预制菜、全部现炒现做以吸引食客。这种营销策略看似合理,实则产生了两个负面效果:一是加深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偏见,当“不用预制菜”成为卖点时,潜台词就是“预制菜不好”,让本就对预制菜存疑的消费者更加坚定了看法;二是变相混淆了概念,很多餐厅没用消费者认为的料理包,但会用即烹菜、即配菜,也就是说,没用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却用了各种形式的预制食材。
于是,一边是餐厅在营销中极力撇清与预制菜的关系,一边是消费者对预制菜越来越敏感和排斥,形成了恶性循环:消费者产生负面印象,餐厅撇清关系又进一步加深消费者的偏见,最终导致行业整体被污名化。
其实从技术角度看,如今的预制菜技术已完全成熟。有从业者表示,液氮冷冻技术能在极短时间内锁住食材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这项技术在行业中已广泛应用,且成本可控。相比之下,很多小餐馆的食材可能在常温下放置过久,反而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所以,预制不代表不安全,不预制也不意味着更安全,预制菜本身不应是贬义词,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可选项。对于普通上班族而言,若在工作日中午紧张的休息时间里,能吃到一份健康、便捷又便宜的预制菜午餐,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预制菜固然会牺牲部分口感,但这已体现在菜品的价格中。
因此,真正的问题在于,目前部分餐厅使用了预制菜,却卖出了非预制菜的高价,菜品口感差、性价比低,这才是消费者所诟病的。罗永浩有句话说得很对:“你是预制菜也好,非预制菜也罢,都要告诉消费者,而不是故意隐藏。”
如今确实有很多餐饮店打着现炒的招牌,后厨却都是加热即可食用的预制菜,这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其无法做出准确选择,这正是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出面整顿的地方。此次西贝选择强硬应对,或许并非坏事,说不定能倒逼餐饮行业规范预制菜的明示制度。毕竟,消费者真正讨厌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吃得不明不白。
来源:每日健康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