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下午,2025心理健康普慈论坛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九十周年主题活动在张江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论坛以“构建精神医学服务新生态,领航健康中国新征程”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精神卫生领域的权威专家、学术领袖与各界嘉宾1500余人,共同回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九
9月11日下午,2025心理健康普慈论坛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九十周年主题活动在张江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论坛以“构建精神医学服务新生态,领航健康中国新征程”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精神卫生领域的权威专家、学术领袖与各界嘉宾1500余人,共同回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九十年来的辉煌历程,共绘新时代精神卫生事业的宏伟蓝图。
领导致辞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
赵 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敏回顾了医院自1935年“普慈疗养院”创立至今的变迁,强调从单一院区发展到如今三院联动、成为国家医学中心的跨越,凝聚了几代“精中人”的奉献与努力,并对长期以来给予支持的各级领导、学协会、兄弟单位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
肖俊杰
党委书记肖俊杰在欢迎辞中指出,中心已从一家本地精神卫生机构蜕变为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国家级平台,始终以推动心理健康普惠为己任,并以“精神卫生服务年”为契机,持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致力于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回应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期待。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
赵丹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陆 林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分别致辞。他们从不同视角充分肯定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标杆地位,对医院90年来在科研突破、临床精进、教学深耕等领域的持续创新与稳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一致指出,精神卫生事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学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并鼓励医院继续发挥国家医学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倡议签署仪式
为积极响应国家《“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论坛邀请专家们共同发布倡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主任委员赵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主任、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王小平,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王高华,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谢斌,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袁勇贵,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肖俊杰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张庆娥等专家代表共同签署倡议,号召全国相关机构和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者,锚定“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这一关键方向,在精神卫生资源提质扩容上出实招,在服务效率优化提升上见实效,在全民心理素养培育上求突破,以实际行动彰显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论坛开幕式
论坛的开幕式独具特色,既体现了浓浓的学术氛围,又将我中心90年的文化融入其中。
歌声徜徉,乐音如灯,照亮心灵的归途。青年歌唱家张帆涛与“600星合唱团”的孩子们,以一曲《同一首歌》,在星穹之下温暖相和。这支由医院儿少科悉心组建的合唱团,特别邀来钢琴家孔祥东倾情伴奏并参与录制,用清澈的童声,传递着直抵人心的温暖与勇气。孔祥东老师也透过影像寄语,愿每个人心有晴空。
丹青寄心、艺苑情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汪家芳先生向我中心捐赠了一幅融合两个院区景致的山水画,肖俊杰书记代表中心接受。目前,画作的印刷版已经留在“600号画廊”墙上,并邀请观赏者共同再创作。墨彩流淌间,画作展现了艺术与医学、人文的深度融合。
此前荣获第30届“白玉兰”最佳纪录片奖的心理题材作品《是坏情绪啊,没关系》,由B站与我中心联合创作。制片人刘璐与中心王勇主任分享了拍摄经历,呈现医患共同成长的故事,引发广泛共鸣。
竹笛声起,清韵入心。中心职工程呈斌与丁雨青以一曲《梧桐听雨》二重奏,将东方器乐的婉约宁和洒满会场。
近两年,“600号”将城市品格与医院文化相融合,不仅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更承载着温度、信任与人文关怀。为进一步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特邀请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央广网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顾梅,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汪家芳,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孙文倩,哔哩哔哩党委副书记张元,著名音乐家、钢琴演奏家孔祥东,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王祖承八位文化、医疗领域的专家担任首批文化建设指导专家,共同推进具有温度和深度的人文医院建设。
今年,在院史馆改建筹备中,中心收到多方捐赠的历史物件。王祖承教授将珍贵的多位老专家签名本赠予赵敏院长,象征医院历史与精神的代代传承。
李冠军、金金、李伟、宋歌四位医生带来了原创诗朗诵《精中情》,深情讴歌中心九十年来的坚守与成就。开幕式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何卿主持,活动视听与情感交织,庄重而感人。开幕式在与会专家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学术报告与交流活动
紧接着,丰富的学术报告与交流活动有序开展——论坛不仅设有1场主论坛,还同步开设12场分论坛,200多位顶尖专家学者聚焦心理健康数字化评估、脑科学前沿与伦理思考、中西医协同模式等热点方向,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共精神卫生政策等关键议题,通过深度分享与思想碰撞。
论坛上,多个重点话题的讨论受到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推进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专家指出这是构建全民心理健康防线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与努力。理念先行:从“管理”到“服务”,构建全人关怀生态;必须扭转观念,将社区精神卫生的定位从单纯的维稳和管理,提升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与人文关怀。体系构建:打通“医院-社区-家庭”闭环,强化联动机制和医联体建设,打破机构间的壁垒,建立无缝衔接的服务网络是核心。能力提升: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社区专业队伍。
聚焦脑科学前沿技术伦理领域时,专家认为在脑科学研究和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伦理问题主要聚焦于“当神经干预技术(如深部脑刺激、基因编辑)可以大幅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性格、记忆甚至价值观时,‘我’还是原来的‘我’吗?改变的边界在哪里?”“脑机接口和神经成像技术使得‘读心’成为可能,那我就没有隐私了”等问题上。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些疑惑必须做好几点:伦理先行,如做好知情同意,做好隐私保护等;建立动态监管;推动公众的参与和教育。总之,要审慎前行,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整体福祉而非相反,是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提到中国心理治疗的临床突破与生态共建时,专家特别强调中国心理治疗领域正经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临床与生态建设双轨并行。临床上,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主流流派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实现本土化创新;数字心理治疗跨越发展,危机干预网络日趋高效系统。生态上,形成多层级人才体系,从博士、硕士至社区心理师、社工和朋辈支持员,队伍持续壮大。借助科普宣传和“心理感冒”等去污名化概念,公众认知提升,更多人群勇于主动求助,普惠性的心理健康生态正在形成。
讨论新媒体时代医学科普传播的创新动能时,专家一致认为,新媒体时代为医学科普带来了显著创新动能,深刻改变了其生产、传播与接收方式。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医生、专家以“网红”身份通俗科普;机构通过新媒体提供贴心服务,提升公信力;患者、护士和普通用户也参与内容二次传播与创作,形成“众包科普”生态。内容形式从单向说教转向沉浸体验,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增强吸引力。技术推动广泛传播走向精准抵达。多元主体、丰富内容、智能技术与联动生态共同构成医学科普的“创新引擎”,推动其从知识传播向行为赋能转变,最终实现权威、有趣健康知识普惠于民。
焦虑障碍、睡眠医学、公共精神卫生高质量发展等分论坛也探讨激烈。第三届普慈论坛精心构筑开放共享的学术空间,诚邀临床与科研工作者,交流创新观点、分享实践智慧、激发协同创新,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九秩普慈,赓续心篇。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将继续担当“心理健康守门人”,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持续服务社会需求,打造整合型、研究型、智慧型、开放型、暖心型医院,推动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走向更加专业化、人性化、系统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