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二战那会儿,德国军队在欧洲横冲直撞,坦克部队像潮水一样席卷了好多国家。可一到苏联,尤其是1941年冬天在莫斯科城外,那些装备齐全的德军士兵居然大批冻死在雪地里。这事儿听起来挺诡异的,对吧?因为莫斯科郊外本来有不少树林,砍点木头生火取暖不是啥难事儿啊
大家都知道,二战那会儿,德国军队在欧洲横冲直撞,坦克部队像潮水一样席卷了好多国家。可一到苏联,尤其是1941年冬天在莫斯科城外,那些装备齐全的德军士兵居然大批冻死在雪地里。这事儿听起来挺诡异的,对吧?因为莫斯科郊外本来有不少树林,砍点木头生火取暖不是啥难事儿啊。德国人又不是傻子,他们的军官和士兵都受过训练,为什么就不这么干呢?说白了,这背后藏着苏联人的一手绝活儿,加上德国人自己的战略失算,导致了这么惨的结局。
先说说背景。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三百万德军分成三路扑向苏联。北路目标是列宁格勒,中路直奔莫斯科,南路瞄准乌克兰和高加索。德军一开始势头猛得很,靠着闪电战战术,坦克和飞机配合默契,苏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到7月底,德军在中路拿下斯摩棱斯克,歼灭了苏军30多万人,还俘虏了29万人。这仗打得苏军损失惨重,德军高层觉得苏联快顶不住了。希特勒甚至觉得能在冬天前结束东线战役,所以没怎么准备过冬的装备。士兵们穿的还是夏装或秋装,棉衣和防寒靴子根本没发下来。补给线拉得老长,从德国本土到前线几千公里,铁路和公路又被苏军破坏了不少,弹药和燃料优先运,冬装就搁置了。
转到南线,德军在8月底包围基辅,9月26日结束战斗,俘获苏军66.5万人。这数字听着吓人,苏军有生力量被削弱一大截。德军士兵的士气高涨,军官们在地图上画线,觉得莫斯科就是囊中物。可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苏联国土广袤,人口多,斯大林动员了全国力量。德军推进虽快,但后勤跟不上,坦克需要维修,士兵疲惫。泥泞的道路成了大麻烦,秋雨一浇,轮式车辆陷进去拔不出来。德军机械化程度高,这本来是优势,可在俄罗斯的烂泥地里反倒成了累赘。
现在聊聊台风行动,这是德军冲向莫斯科的最后冲刺。1941年9月30日启动,希特勒调集了75个师,近200万人,包括三个装甲集团军。目标是双钳夹击,一北一南包围莫斯科。10月2日,德军攻占维亚济马,俘获苏军66万人。10月15日,先头部队抵达莫扎伊斯克,离莫斯科中心只有25公里。德国人自信爆棚,甚至开始规划占领莫斯科后的阅兵路线。希特勒在狼穴指挥部里盯着地图,觉得胜利在望。可他忽略了天气和苏联人的韧性。10月底,气温开始降,11月上旬直接跌到零下20度。德军士兵没冬装,冻得手脚发紫,枪栓拉不开。坦克引擎里的机油凝固,履带卡在冰里动弹不得。机械师得用火烤才能启动,可燃料又短缺。
关键问题来了,为什么德军不砍树生火?答案在苏联的焦土政策上。早在1941年7月3日,斯大林通过广播号召全民抵抗,同时下达秘密指令:撤退时毁掉一切有用东西,别留给敌人。莫斯科防御委员会成立,由贝利亚负责执行。这政策不是随便说说,苏军和民众齐动手。莫斯科周边工厂迁到乌拉尔东边,200万人疏散。一部分人去修工事,另一部分负责清野。成熟粮食收走,未熟的烧掉。牲畜赶走,家禽转移。果树连根挖走。林区树木砍伐运走或烧毁。房屋拆除,能用的材料带走,不能用的砸碎。公路桥梁炸毁,铁路轨道拆掉。水井填埋,水库污染。整个区域变成荒漠,一眼望去光秃秃的,没树没房没粮。德军到时,找不着柴火,水喝了拉肚子,肚子饿得咕咕叫。
这焦土政策不是新鲜事儿,历史上俄罗斯人用过多次。1812年拿破仑入侵时,俄军就这么干,烧了莫斯科,让法军饿肚子冻坏了。1941年,斯大林学得更彻底。苏军工兵小队系统砍树,民众参与焚烧。德军士兵想砍树,可林区早空了,只剩树桩。烧树桩?水分大,点不着。房屋残垣也没了遮挡。德军只好烧汽油取暖,可汽油是战略物资,烧了坦克就趴窝。士兵们撕衣服裹身,冻伤率飙升。11月底,德军伤亡50多万,坦克损失1300辆。希特勒的乐观成了笑话,他低估了苏联冬天,以为能在10月拿下莫斯科,结果拖到12月。
德军失败不止因为没树烧。战略上,希特勒分兵去南线拿基辅,耽误了中路推进。本来巴巴罗萨计划是直扑莫斯科,可他改道,给了苏军喘息时间。情报失误也大,德军以为苏军快崩溃了,没想到斯大林从远东调来西伯利亚部队,这些兵耐寒,装备好。朱可夫指挥得当,组织防御。德军补给线太长, 游击队员在后方捣乱,炸铁路抢物资。天气是最后一击,零下40度,德军士兵冻死几万。苏军适应了,穿毡靴棉袄,还用滑雪部队机动。
12月5日,苏军反攻启动。朱可夫率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T-34坦克冲锋,突破德军防线。德军后撤,丢弃装备,退到150公里外。整个莫斯科战役,德军损失50万人,苏军损失70多万。但这仗扭转了东线局势,希特勒的速胜梦碎了。1942年,德军转攻斯大林格勒,又败。1943年库尔斯克坦克战,苏军大胜。1944年红军推进德国本土,1945年5月9日柏林陷落。
来源:烟寒若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