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晚有两支草台班子在具象化:一个是西贝的公关团队,一个是我这边负责现场直播的团队。”9月12日晚八点半,罗永浩在临时搭建的直播间里直言不讳。这场仓促准备的直播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批观众,开播仅10分钟,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就已突破10万。
一场由微博吐槽引发的餐饮业大风波,揭开了现代餐饮行业的最大痛点:消费者知情权与工业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巨大鸿沟。
“今晚有两支草台班子在具象化:一个是西贝的公关团队,一个是我这边负责现场直播的团队。”9月12日晚八点半,罗永浩在临时搭建的直播间里直言不讳。这场仓促准备的直播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批观众,开播仅10分钟,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就已突破10万。
这场风波起源于两天前的一条微博。9月10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还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强硬回应:“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他连用三个“一定”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双方争论的核心在于什么是预制菜。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并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解释:“有的菜是在门店切的,有的是在中央厨房切的,在中央厨房那边切标准更高。每道菜全部是在门店做的。”他唯一承认的特殊点是黄馍馍,“中央厨房做熟了,送到门店来,但按照国家标准,主食类、面点类的东西允许在工厂做,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在消费者认知中,“预制菜”概念远比国家标准更广泛。多位消费者表示,只要不是现场制作的菜品,都属于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成为了本次争议的焦点。
在直播中,罗永浩展示了一系列证据,包括媒体和民间探访获得的资料。这些证据显示,西贝冰箱中存放着大量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预制食材,包括去骨黄花鱼鱼柳、儿童餐用牛肉酱、羊排等。
他特别指出一款海鲈鱼产品含有三聚磷酸钠、柠檬酸钠、碳酸钠等多种食品添加剂。“儿童套餐的年龄比儿童都大。”罗永浩引用网友的犀利点评。
罗永浩多次强调,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关键是透明化与知情权。“我们知道卖的是预制菜,也说了是预制菜,这没有任何问题。你买的时候也知道是预制菜,预制菜本身是合法的。”
面对质疑,西贝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9月12日,西贝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回应称罗永浩的指责与事实不符,并详细公开了涉及菜品的具体制作流程。
西贝还宣布全国所有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这不是固定套餐,而是罗永浩点过的菜品列表,消费者可以任意点选。西贝为此提供两大承诺:第一,“不好吃,不要钱”,顾客可随时退单;第二,欢迎顾客随时进入后厨,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全过程。
然而,这场争议已经对西贝的业绩造成了实际影响。贾国龙透露,罗永浩的吐槽使西贝单日销售额少了200万元。凤凰网科技调查发现,北京多家西贝门店外卖订单量骤降,收入直接腰斩。
在这场争论中,消费者的态度如何?一位在北京金融街西贝门店用餐的消费者表示:“我不是很介意预制菜,它上菜速度比较快,也会更干净。比起预制不预制,我更在乎好不好吃。只要商家明确告知就可以。”
但也有消费者对预制菜表示强烈反对。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要求餐馆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51%的人表示反对餐馆使用预制菜。这种诉求背后,是对餐饮消费真实性的追求——消费者不愿为工业化食品支付正餐价格。
罗永浩在直播中提到:“这一次我看到的网络舆情是90%多的人都在骂西贝,骂我的连10%都不到。”他认为这不是因为人们突然喜欢他了,而是“天下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
在直播中,罗永浩特别表扬了某鸡的透明化做法:“某鸡是行业表率,每道菜,现做就是现做,预制就是预制,标注很清楚。”
据其展示,某鸡在门店菜单上清晰标注三种类型:绿标代表“餐厅现做的生鲜生切生调”,半预制代表“中央厨房加工外采,现场再操作”,预制代表“中央厨房全部做好,加热即可”。
这种明示制度正是罗永浩希望通过此次事件推动的。他呼吁所有使用预制菜的餐饮企业向某鸡学习,明确标注现做、半预制和全预制产品,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认为,预制菜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大众对预制菜概念的普遍认知与预制菜国家标准中的描述可能存在差异。
王洪涛透露:“我了解到预制菜的国标也马上征求意见,也快出台了。未来,中国的预制菜行业肯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科学技术的保障下,整个行业会越来越好。”
他呼吁商家别再把“是否预制”当作敏感词,主动区分菜品类型、标注制作方式、合理定价。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减少信息差,才能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贾国龙已经明确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而罗永浩在微博公开回应:“我准备好了,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我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作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这场法律纠纷可能成为中国餐饮行业消费者知情权的一个标志性案例。它不仅关乎西贝和罗永浩之间的个人恩怨,更关乎整个餐饮行业如何面对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者期望之间的冲突。
没做过餐饮业的罗永浩还在微博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这场法律较量无论结果如何,都已经引起了公众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广泛关注。
来源:波士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