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医药竞争的舞台上,中国创新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恩沙替尼,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二代ALK抑制剂,不仅成功登陆美国市场,还获得了国际权威指南的推荐,这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已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
编者按:
在全球医药竞争的舞台上,中国创新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恩沙替尼,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二代ALK抑制剂,不仅成功登陆美国市场,还获得了国际权威指南的推荐,这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已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本期【医悦汇】贝家讲坛
栏目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张兰军教授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恩沙替尼的研发历程、临床应用及其对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深远影响,展现中国医药创新的崛起之路。访谈嘉宾
张力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 主任导师、博导、二级教授、肺癌首席专家
▶ 中国抗癌协会(CACA)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临床研究学分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晓晴
▶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 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央军委保健专家
张兰军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
▶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科主任导师、肺癌首席专家
▶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兼肺癌外科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CMEA)肺癌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 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Active Member
▶ 欧洲胸外科学会(ESTS)Active Member
▶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 Active Member
▶ 中国抗癌协会(CACA)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CACA)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新药研发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崛起之路
在全球医药创新的浪潮中,中国新药研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从曾经的追赶者逐步迈向领跑者的行列。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创新药物的数量和质量上,更体现在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上。近年来,中国在新药研发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在肺癌治疗领域,恩沙替尼的成功出海更是成为中国创新药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新药研发
从“0到1”的突破性探索
张力教授: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尚未处于全球新药研发的最前沿,基础研究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尤其是从无到有的“0到1”突破性研究。然而,我国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我国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这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源。我国肺癌等疾病的高发病率,既凸显了临床需求的紧迫性,也赋予了我国研究者巨大的责任。若不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无法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辜负社会的期望。
其次,我国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临床研究队伍。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内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在新药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渐打造出一支规模庞大、专业素质过硬的临床研究团队,为我国新药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国家政策的助力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在新药管理与审批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质量控制到审批速度,均进行了优化调整,极大地提高了新药临床试验的获批效率,使更多新药能够更快地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最后,我国生物制药领域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不断涌现,部分药物已获得海外授权,甚至有中国研究者牵头主持国际临床试验。未来10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有望迎来走向世界的辉煌时刻。在此过程中,团结协作至关重要。我们应加强与国际研究者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促进国内研究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新药研发进程。此外,医药企业与研究者之间的密切沟通与思想碰撞,也将为我国新药创制以及中国新药走向世界提供强大助力。
恩沙替尼出海
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影响力新起点
刘晓晴教授:恩沙替尼作为贝达药业开发的二代ALK抑制剂,已于2024年12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并正式在美国上市。同时,该药物也迅速获得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推荐。这一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表明恩沙替尼是一款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具有高品质的药物。其次,考虑到NCCN指南在全球学术界获得的广泛认可,以及美国FDA对药物审批的严格性与高标准,恩沙替尼获得FDA批准并被NCCN指南推荐,不仅是对其自身品质的高度认可,也为我国创新药物的国际化发展树立了标杆,为未来更多中国创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注入了强大信心,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创新企业能够凭借创新药物,抓住恩沙替尼出海的契机,乘风破浪,走向国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关于中国创新药物的发展情况,石远凯教授在本次以“SUCCESS”为主题的会议上,对中国创新药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精准且全面的概括。中国创新药物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创新药物的爆发期。从数据来看,无论是新药研发的速度、数量,还是新药临床研究的数量,中国均已与美国不相上下,几乎占据了全球新药研发及临床试验的半壁江山。
这一成就首先体现了中国专家携带新药研发成果走向国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众多新药的快速研发和上市,为我国广大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快、更可及的治疗药物,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这正是新药研发的初衷,也是创新药企肩负的重要使命。
恩沙替尼
从国内创新到国际认可的飞跃
2024年12月,恩沙替尼的成功出海,不仅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也开启了中国医药产业“License-out”模式的新篇章。这一成就不仅是对恩沙替尼自身品质的高度认可,更是中国创新药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转变的重要里程碑。
恩沙替尼开启中国创新药
“License-out”里程碑
张兰军教授:2024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ALK抑制剂恩沙替尼在美国正式上市,并于同年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为优选治疗方案。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创新药的“License-out”模式在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启了我国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的先河。这一里程碑事件可追溯至我国创新药研发的起步阶段。
在2015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以仿制药为主,国内药企主要专注于仿制药的生产。然而,自2015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鼓励自主研发创新药,我国药企开始逐步向创新药研发转型。埃克替尼是我国在EGFR赛道上研发的第一款创新药,其在晚期和早期治疗领域,尤其是在围手术期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ALK赛道上,恩沙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成果。2020年,恩沙替尼在国内上市,打破了我国ALK抑制剂领域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ALK领域的抑制剂。2024年,恩沙替尼成功出海,并在 2025年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作为1类优先推荐药物。这一成就表明,我国创新药已从最初的仿制和跟跑阶段,逐步发展到并跑乃至领跑的阶段。
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域,我国已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我国每年申报的临床试验申请(IND)数量也位居全球第二。恩沙替尼在美国的上市及获得NCCN指南推荐,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向世界宣告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已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和“领跑者”,也标志着我国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一成就无疑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FDA批准背后的国际认可与突破
刘晓晴教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药物的批准标准极为严格。而恩沙替尼获得FDA批准以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推荐,表明该药物已获得国际权威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恩沙替尼在美国上市,不仅意味着美国患者能够使用这一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更为重要的是,FDA的批准为该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未来,全球各地的患者,包括美国以外以及中国以外的患者,都有机会使用到这一高品质的ALK抑制剂。
尽管恩沙替尼的Ⅲ期注册临床试验为全球多中心试验,纳入了亚裔患者、白人患者以及少量非高加索人群患者,但其未来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我们期望恩沙替尼能够在更多不同种族的患者群体中,包括非洲裔患者以及一些不发达国家的患者群体中,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从而为全球不同种族的患者提供更广泛的治疗选择,真正实现惠及全球患者的愿景。
“钻石突变”背后的中国创新力量
在肺癌治疗领域,ALK基因突变一直被视为“钻石突变”,因其在年轻患者中较为常见,且相关抑制剂的临床效果显著,尤其是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ALK抑制剂市场一直被进口药物所垄断。如今,这一局面被国产二代ALK抑制剂恩沙替尼打破。恩沙替尼不仅在国内成功上市,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其临床表现与国际同类药物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出色。
打破进口药垄断
国产ALK抑制剂的崛起
张力教授:恩沙替尼作为一种国产的二代ALK抑制剂,在肺癌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ALK基因突变在肺癌中常被称为“钻石突变”,主要原因是ALK阳性患者多为年轻患者,且随着ALK抑制剂的出现,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尤其是长期生存,这已成为二代ALK抑制剂的一大突出优势。
在恩沙替尼问世之前,国内所使用的二代ALK抑制剂均为进口药物。恩沙替尼在中国的上市是基于一项Ⅱ期临床试验。随着临床试验结果的不断公布,尤其是在去年公布的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的数据中,恩沙替尼的总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了42个月,与国外同类二代药物相当。此外,对于存在脑转移的患者,恩沙替尼的生存期表现更为出色。这一结果表明,恩沙替尼在疗效上已与国际二代药物达到了一致的水平。
随后,恩沙替尼的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也取得了阳性结果,进而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恩沙替尼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我国在临床研究水平上的提升,也彰显了我国在制药领域的进步,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我们还融入了转化研究。由于二代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克服一代药物的耐药性,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中特别关注了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成果首先发表于《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这是一本国际顶级的肺癌治疗专业期刊。此后,我们又在《胸部肿瘤学杂志》(JTO)和《癌症通讯》(Cancer Communications)等影响因子超过15分的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转化研究文章。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我国研究者在临床试验中的主导能力,也体现了我们在临床研究基础上开展转化研究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动态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样本,并进行DNA检测。这一举措为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树立了良好范例,即在临床试验中应注重收集患者标本,以了解药物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耐药机制,这对于优化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从晚期到早期
恩沙替尼点亮肺癌治疗的新希望
9
张兰军教授:恩沙替尼是一种ALK抑制剂,其最初获批是基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伴有ALK融合突变的临床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恩沙替尼的应用范围已从晚期治疗逐步拓展至早期治疗。
在围手术期治疗中,Ⅱ期和Ⅲb期患者中存在大量伴有ALK融合突变的患者。目前,针对肺癌EGFR通路,已有新辅助靶向治疗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研究。例如,EVIDENCE研究和ADAURA研究均表明,对于伴有EGFR活性突变的患者,在完整切除后进行术后维持治疗可显著改善生存预后。
在ALK通路方面,目前仅有阿来替尼开展了术后辅助治疗研究,即ALINA研究。ALINA研究是首个在ALK赛道上取得术后辅助靶向治疗阳性结果的研究。因此,恩沙替尼从晚期治疗向早期治疗的拓展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够针对可手术患者,尤其是Ⅱ期和Ⅲb期患者,开展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研究,以满足这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恩沙替尼术后辅助注册研究-ELEVATE已在2024年7月完成病例入组,探索了在术后基于临床医生决策是否进行4个周期化疗再进入恩沙替尼2年辅助治疗,我们称之为“全模式”,能真正回答临床对于高风险患者保留化疗而延长无疾病生存期。
令人欣喜的是,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与我共同担任通讯作者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了200多例术后辅助治疗患者,其研究成果已被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接收。这将会成为全球首个ALK-TKI术后辅助真实世界数据,这进一步验证了恩沙替尼在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中的疗效。
总结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医药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恩沙替尼的成功出海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国产二代ALK抑制剂,恩沙替尼不仅打破了进口药在国内市场的长期垄断,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其临床表现与国际同类药物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出色。凭借庞大的患者群体、高素质的临床研究队伍、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生物制药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在新药研发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恩沙替尼从晚期治疗向早期治疗的拓展,以及在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中的显著疗效,进一步验证了其临床价值。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影响力,更为未来更多中国创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注入了强大信心,开启了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的新篇章。来源:医悦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