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竟有“免费的午餐”:填饱肚子,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17:49 1

摘要:南京街头,一个“暗号”正悄然蔓延。无论是街角的小店,还是繁华地段的餐馆,许多店家都在门前挂上了一块醒目的红色告示,上面写着:“如果您暂时遇到了困难,请走进店里,点一份单人套餐,无需多言,吃完便可离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要求,那便是——“希望您在未来有能力时,多

南京街头,一个“暗号”正悄然蔓延。无论是街角的小店,还是繁华地段的餐馆,许多店家都在门前挂上了一块醒目的红色告示,上面写着:“如果您暂时遇到了困难,请走进店里,点一份单人套餐,无需多言,吃完便可离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要求,那便是——“希望您在未来有能力时,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些简单的文字,透着老板的说话习惯,也传递着来自社会的关怀。

清晨五点半,路上还蒙着一层薄雾,瓶子菜馆的后厨已经亮起了灯。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厨师们开始分拣食材,整理昨晚泡好的茶叶蛋。六点整,工作人员陆续到店,准备迎接忙碌的一天。瓶子菜馆从两年前的11月开始,决定每月选定一天提供免费早餐,而18日是他们的“吉利日子”,所以他们把每月的18号定为“爱心敬老日”,老人们可以来店里免费领取一份早餐。如今已经是他们做爱心早餐的第三个年头了,最近给老人们提供的是赤豆元宵和茶叶蛋。

七点过后,老人们陆陆续续来到店门前排队,他们一手拿着从菜市场买的菜,一手拉着孩子,孩子也会得到一份爱心早餐。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身后则站着年轻的子女或是保姆。据瓶子菜馆的张姐回忆,也有独自过来的老人,“有一次,一位九十七八岁的阿姨,听说我们有这样的活动,可能也是比较好奇,自己摇着轮椅就来了,当时排队的老人很多,我们工作人员看到了,就赶紧过去给她送了一份,我把早餐递给她时,老人特别感动,感觉都要流眼泪了。”派发爱心餐的经历,让张姐感觉很“暖心”,因此,每月的18日,他们虽然辛苦,但还“蛮开心”。

“因为我穷过”

在夫子庙附近的小巷里,有一家煎饼果子铺,上班点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老板娘李姐扎着马尾,系一条围裙在身前,动作娴熟地将一团面甩向锅台,手腕一转,面糊便均匀地铺开。面糊成型后,抹上酱料、撒上葱花、加入火腿或鸡蛋,短短几分钟,一个热气裹挟着面香、酱料香的煎饼果子就做好了。

李姐身后,贴着一块大大的“免费吃饭”标识。回忆起做爱心餐的初衷,李姐说:“因为我穷过。”多年前,她误入直销骗局,被骗得身无分文,最难的时候,身上只有五块钱,还是从信用卡里透支的。“到现在,我的征信还没有恢复过来。”她苦笑着说。那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了饥饿和无助的滋味,也正因如此,当她终于开起这家煎饼铺时,毫不犹豫地在门口贴上了“免费吃饭”的告示。“我知道那种感觉,饿着肚子的时候,连开口求助都需要勇气。”

煎饼铺不大,但每天都会迎来形形色色的客人。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吃完一个煎饼后,犹豫了一会儿,说:“我还有个朋友,他不好意思来,能不能给他带一个?”李姐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免费的都不好意思,那就别管他了,你先吃饱再说。”还有一个小伙子,连续来了三次,才终于鼓起勇气问她:“你们这里是不是有爱心餐?”李姐点点头,告诉他:“如果是真的困难,你可以天天来。”小伙子听完后,默默点了点头,但后来再也没出现过。

当善意面临考验

然而,善意的边界并非总是清晰可见。每个第一次听说爱心餐的人,都不免担心:善意是否会被滥用?遇到“薅羊毛”的人怎么办?是否会因为现实原因而失去初衷?

在实际经营中,确实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素食者联盟是一家主营素食的餐厅,墙上挂着“爱心券”,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取下一张,换取一份免费餐。餐厅老板王哥回忆道:“有一次,一位年纪较大的大姐一次性拿了五六张券,用这些券请朋友来吃饭。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到不太合适”。瓶子菜馆的张姐也叹了口气,随着活动的影响力扩大,来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天下来差不多要接待1000人,难免会出现插队和拥挤的情况,后面排队的人心里自然不舒服。”原本出于好心的善举,却因为秩序问题面临指责。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在店外设置了隔离带,安排工作人员维持秩序,老人们之间也会互相监督。

面对这个问题,烤鸭店经理老陈的理念很简单:善意不需要设限。他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即便有人暂时占了便宜,最终也会被这份善意感化。“有冒领的也没问题。只要他提出这个要求,我们肯定会请他吃。下次如果再来,那就是对我们有认可的。就算是假的,出去了也不可能会说我的坏话,反而可能会帮我们。”素食馆的老板王哥也没有因这些插曲而失去信心。许多爱心人士看到墙上的爱心券后深受触动,买了很多爱心券挂在墙上,让这份善意继续传递。他感慨道:“不管是有没有人做这个事情,我们的初衷都不会变。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只要我们这个餐厅一直在经营,我们就一直会把爱心传递下去。”

“进来的都是客”

无论是南京街头的“免费吃饭”告示,还是其他城市餐馆提供的“单人套餐”,都为暂时陷入困境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帮助。然而,目前许多餐馆规模较小,免费餐食的成本对店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有一些餐馆因为经营压力而取消了爱心餐。

聊到经营状况,老陈的语气变得沉重。“现在餐饮行业竞争太激烈了,人员都在压缩。”他指了指后厨忙碌的身影,“在我们这边工作的,都是老员工,基本上都有5年往上的经验了,外面的工作不好找。”有一位大哥,连续来了几天。第一天,他只是默默地吃完面就离开了,显得有些拘谨。第二天,他开始和老陈聊了几句,原来,他的女儿出了车祸,那几天情况危急,而他身上的钱也不多了。说到这里,老陈的眼眶微微泛红,语气也变得激动起来:“所以我总是对员工说,进来的都是客,不管他是谁,也不管他为什么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好好招待他们。”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益意识的提升,“爱心餐”也在探索更多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南京朝天宫街道通过联动辖区餐饮商家,搭建了“爱心通流站”,顾客可认购爱心餐券,商家将认购信息打印成“爱心订单”张贴于店内专属展示墙,有需要的人取下订单即可到前台免费兑换餐食。据一家社区饭店的工作人员说,目前领取爱心餐的人群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为主,偶尔也有遭遇“手机、钱包丢失,临时陷入用餐困境”的外地旅客前来求助。但是,这一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网络中能看到的相关信息不多,多是街道公众号的自发宣传,辐射范围也以社区周边困难群体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

到了晚饭时分,后厨重新响起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锅铲与铁锅的摩擦声、水龙头的哗哗声混着蒸笼里冒出的热气,弥漫在整个厨房。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善意或许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很多时候,一顿简单的饭菜也无法真正驱散人们头顶的风雪。但正是这一碗面、一口热菜,让困境中的人相信,这个世界可能并没有那么糟糕。填饱肚子,睡上一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eChina 微观中国"项目、未来编辑部一流课程的学生实践作品。

来源:晓丽美食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