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统战】泸水市和谐社区:齐栽石榴树 绽放团结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14:30 1

摘要:走进夏日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和谐社区,宽敞整洁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房屋。在蓝天的映衬下,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老人在喝茶聊天,农贸市场商品琳琅满目,新建的学校书声琅琅,扶贫车间内一片繁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区是民族团结的根基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阔舞台。

走进夏日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和谐社区,宽敞整洁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房屋。在蓝天的映衬下,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老人在喝茶聊天,农贸市场商品琳琅满目,新建的学校书声琅琅,扶贫车间内一片繁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为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搬迁群众来自5个乡(镇)30个村,涉及8个民族共2539户1058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98%。自成立以来,和谐社区积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发展的全领域、各方面,充分发挥学习宣传、特色活动、示范引领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创新民族发展工作,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促进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

01送岗上门 夯实民族团结之基

在和谐社区棒球就业帮扶车间内,数十名工人正坐在桌前穿针引线忙得不亦乐乎,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一个个小小的棒球在一双双巧手下应运而生,一筐筐棒球成品整齐摆放,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

为促进搬迁群众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针对和谐社区部分家庭妇女需照顾老小不能离家外出务工的实际,社区与怒江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由企业提供培训、技术支持服务,易地搬迁群众从事产品加工活动实现就业增收。

“一个棒球3块钱,车间工人平均每人每天能做二三十个棒球,一个月下来月人均收入超1500元,熟练工最多一天可加工50多个,月工资超过4000元。”和谐社区第一书记曹勋表示,棒球加工车间岗位灵活,能较好地满足群众灵活就业需求,此外,企业还会在每个棒球上投入一定的费用,用于支付公益岗位人员工资和充实社区集体经济。

在家门口就业,既有收入,也能养家,“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受到搬迁群众的认可,但随着报名缝棒球的工人越来越多,棒球车间的73个工位有些供不应求。2024年10月,扩容后的和谐社区棒球车间重新开始运作,工位从原有的73个增至153个,棒球月均产量增至5万个,搬迁群众有了在家门口赚钱养家的好场所,“就业”与“顾家”确保他们既能“安置”下来,又能“安心”生活,实现“安居”与“乐业”的和谐共存。

和谐社区聚力劳动力转移就业,聚焦就近就地创业就业,通过盘活社区资源,成立就业服务站,多渠道多形式帮助群众就业,2024年社区劳动力5627人中实现转移就业5269人,其中省外务工1435人,就业率达到93.6%。社区内建立的3个就业车间解决了40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让社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就在眼前、就在身边。

02邻里帮帮团 打造社区幸福共同体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谐社区内活跃着这么一支队伍,他们以邻里互助作为在社区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动”,开展各类互助和居家养老帮扶服务活动,帮助他人学习适应城市生活的技能,学习照料生活有困难的老人,他们被亲切地称呼“邻里帮帮团”。

当您遇到困难,无法外出寻求帮助,只需要在阳台上系上红丝带,邻里帮帮团会第一时间上门寻访;当您身边没有朋友,心理落差很大的时候,邻里帮帮团会邀您参加社区活动;当您怀念家乡的时候,邻里帮帮团会与您一起唱家乡的歌聊家乡的事;当您发现手机的便利却不会使用时,邻里帮帮团会上门教授您使用手机,解决您的烦恼……

记者到访和谐社区时,恰逢泸水市相关部门到社区集中开展残疾人鉴定工作,在邻里帮帮团的带动下,前来办理残疾人登记的人三五成群,有的帮行动不便的人推着轮椅,会操作电梯的主动帮助其他人选择楼层……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当社区有活动或是有人需要到便民服务中心就医、就餐时,社区居民就会邀约家中青壮年外出务工或是行动不便的老人集体出行互相照顾,在这个充满烟火气息的社区里,这样的温暖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今年已59岁的开干益告诉记者,易地搬迁安置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但由农村搬迁到社区的少数民族老年群体不仅需要面对地理环境的变化,他们还面临着诸如语言不通、现代化生活技能缺乏等问题,因此在适应上有着更大的挑战,为此,和谐社区邻里帮帮团项目应运而生。

“一墙之隔,隔不断邻里的互助之情。”邻里帮帮团的有贵生老人表示,团结起来是邻里帮帮团的爷爷奶奶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们要把团结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日常走访、家庭清洁、心理陪伴、情绪疏导、安全排查……“邻里帮帮团”不只是日常帮扶,更是把服务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区通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促团结的作用,在易地搬迁群众的互动交流中学习红色精神,增强同辈支持,通过组建邻里帮帮团,以邻里互助的形式,整合了社区居民资源,凝聚了邻里、温暖了社区,让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社区不断传播、悄然升温。

03文化浸润 让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走进和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贵长者学习班”,社区老人们正在有贵生的带领下,学唱爱国歌曲、写汉字、练习普通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以前大家都不会说普通话、不识字,现在个个都会说,还会写自己的名字。”今年62岁的褚记华告诉记者,和谐社区针对社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占比大的特点,通过开办学习小课堂,组建长者学习班,开展感恩教育、汉字和普通话学习、节假日集体活动等,让原本互相不认识的老人和儿童聚在一起,聊天学习、互助交流,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区生活。

近年来,和谐社区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通过开展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党员干部带头宣传政策、开办夜校等方式,传递党的好声音、好政策,同时组建舞蹈队、广场舞队、弩弓队等文体活动队伍8支,常态化组织文艺宣教、天天喇叭响、夜夜广场舞、民族弩竞技等活动,有效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与此同时,和谐社区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在春节、建党节、国庆节、端午节、阔时节等节庆日,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引领婚育新风,参与禁毒防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活动,让社区群众在文艺娱乐活动中感受到党的关爱和温暖,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社会氛围。

如今,和谐社区居民开始主动站到国旗下讲述自己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身边人、身边事反映社区生活新面貌,该举措也已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培育社区文明风尚的有效实践。

作者:和士勇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