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在西贝用完餐后公开抛出质疑““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引起全网炸锅,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喊冤并甩出“全国厨房随便看”,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后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双方争议愈演愈烈。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一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双方不断发声,风波持续升级。
9月10日,罗永浩在西贝用完餐后公开抛出质疑““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引起全网炸锅,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喊冤并甩出“全国厨房随便看”,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后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双方争议愈演愈烈。
9月12日晚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开直播谈西贝事件,背景大屏写着“不反对预制菜 推动预制菜透明化 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直播刚开播一分钟在线人数就突破10万。罗永浩坦言:“我一直是比较有争议的人,第一次支持我的人超过90%,这是我这辈子都没享受过的东西。”
记者线下走访西贝:店内食客减少
9月12日中午12点,记者来到了西贝(深圳喜荟城店)。正值饭点,店内仅有七八桌客人零零散散地坐着。而西贝旁边的一家广式茶楼则排起了长队。
9月12日中午12时许,西贝(喜荟城店)。读特新闻记者 龚俊杰 摄
记者以顾客的身份走进西贝餐厅,询问是否有罗永浩同款套餐,服务员马上拿出一张A4纸打印的图片——图上正是罗永浩一行人曾点过的13款菜品。记者依照同款菜品挑选了其中三份,分别是一份西贝面筋、一份胡麻油炒蛋和一份黄米凉糕,另外还点了一份小锅牛腩。
记者注意到,西贝在网上发布的“作业指导书”,门店也已经印刷出来供顾客查看。在记者提出希望能到后厨参观菜品的制作过程后,店内工作人员立即同意,并引导记者穿戴好厨工服、口罩、一次性厨帽,填写一份外来参观人员健康声明。随后,记者走进了后厨。
门店内小锅牛腩材料。读特新闻记者 龚俊杰 摄
“每天早上7点多就会有人来店里做准备工作,就拿您点的黄米凉糕来说,每天早上都要自己动手做,蒸80分钟晾凉才能定型。”店员一边引导参观,一边介绍道。在后厨,店员拿起一包冷冻的小锅牛腩材料递给记者,展示其食材。记者注意到,该材料包的配料表显示,材料成分包含牛肉、牛蹄筋、香辛料等,生产日期为2025年8月10日,保质期为12个月。食用方法显示“非即食,需加热后食用”。
针对网友质疑菜品贵的问题,该门店店长王先生表示,“因为炒蛋是用胡麻油,也就是麻籽油做的。它这个油是比较好的,比正常油要贵了很多,所以才会定这个价。”
“(预制菜)这件事情之后,对店内的影响颇为显著,客人几乎减少了三分之一。”西贝(罗湖益田假日店)店员向记者透露,尤其是在事件发酵的最初两天,客流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今天早上总共只有两桌客人,其中一桌还仅有一人。”店员表示,有不少客人闻“预制”而色变,但从餐饮从业者角度看,预制的定义或有些不同。
在西贝(罗湖益田假日店),门店厨师长也对预制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客人觉得只要你不是从锅里边现炒出来的,它都是预制菜。就拿冻肉来说,冻肉需要冷冻6个小时,如果你今天早上刚冻上,下午就拿给顾客吃,或许有人就会认为这属于预制菜。只要不是从锅里现做出来的,都会被认定为预制菜。”该厨师长表示,西贝没有所谓的成品预制菜,只是会把一些工作提前做好,例如清洗,加热等。而且门店是不允许厨师自采食材,给门店送货都是有固定的供应商,门店每天都会对供应商送来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
9月12日,西贝餐饮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回应“预制菜风波”,称这件事对西贝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了,一天收入减少两三百万,对于自己的处理方式,直言“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得辩”,也再次强调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13日,罗永浩转发这段采访内容,配上一串省略号。
随后,他转发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杉力挺西贝的微博内容回怼:这就是著名的华与华公司的老板,服务西贝的品牌战略公司的负责人,你们在机场总能看到的那两个脑袋中的一个。经过整整一天全国媒体密集地揭露西贝厨房内幕后,看看这几句:“这不是危机公关,因为根本就没有危机”?“硬杠网络黑嘴”?我隐隐地感觉到贾老板和贾老板的朋友们,是真心想把西贝搞死。
紧接着,罗永浩再次发文,表示自己不是西贝的敌人:“看着昨天各大平台铺天盖地的评论,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觉得真正的敌人是我?西贝这些人还有救吗?”
早些时候,据中国蓝新闻报道,胖东来于东来发文力挺西贝: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随后他回复网友自己发声的理由:因为正义、因为做一个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可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目前,该博文在主页已不可见。
何为“预制菜”?
预制菜标准是什么
“预制菜”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它至少有3种定义:国家的定义、行业的定义、大众的定义。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界定范围:
原料:以食用农产品(如肉类、蔬菜、水产等)及其制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
加工方式:经工业化预处理(如搅拌、腌制、滚揉、炒、炸、烤等),但不包含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
产品形态:需预包装,配调味料包,符合贮存、运输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排除范围:不包括主食。不包括“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
中央厨房向餐厅配送的菜品也不属于预制菜。中央厨房配送到门店的菜品、净菜、主食类食品、即食食品(如水果沙拉)等均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行业的定义,按照加工的程度,把菜分成四类:即配、即烹、即热、即食。
官方对于预制菜范围的划定,显然比以往行业内广义上包含即配、即烹、即热、即食的庞大预制菜概念缩窄很多。
西贝公开菜品具体制作过程。
目前官方定义中“预制菜”仅仅包括“作为预包装食品”的预制菜品,其针对的是零售端的管理,即进入超市等售卖的,而不包括餐饮店的管理。即使餐饮店也使用同样的菜品,只要它是从中央厨房出来就进入餐厅厨房,就不算法律上的“预制菜”。
而大众对“预制菜”这个词的朴素理解,就是“预制的,不是在门店厨房当时当场准备的菜”。
西贝的菜品,的确有在门店厨房外准备的部分。西贝在北京平谷就设有中央厨房,对菜做预处理。在西贝发的《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里,就有人截图出来,牛肉是预先处理好的。
按照此逻辑,全中国99.99%的餐饮,都有用预制菜的嫌疑:盐水鸭要先腌着、卤猪蹄要先卤着、臭桂鱼要先臭着。
因此,从国家的定义来看,西贝大概率没有预制菜,这就是为什么,贾国龙可以拍着胸脯说“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从目前曝光的资料来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西贝用了大众理解里的“塑料袋包装,微波炉热一下就上桌”的料理包。
罗永浩VS西贝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标准之争
判断西贝用没用预制菜,有人用大众的定义,有人用行业的定义,有人用国家的定义。定义都无法统一,西贝预制菜就变成了“罗生门”。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国内已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配送预制菜至门店制作。但不少餐厅回避"预制菜"标签,更多消费者则拒绝为其支付现做价格。这种拒绝背后,是对价格与价值对等的期待。
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的争端也反映出,现行规范对分类、标识的规定仍较模糊,导致消费者可能将工业加工食品笼统归为“科技与狠活”。
消费者习惯拿“现场爆炒”当标准,而对餐饮业来说,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采用“中央厨房”提前“预制”,似乎无可避免。
是不是有预制环节,就可以认定是预制菜?
现做菜就一定安全,非预制菜就一定不安全吗?
要打消公众顾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强制厂家、餐饮店注明预制菜,从而更好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既然“定义之争”已经无法调和,那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给大众以知情权。
罗永浩昨天直播,以老乡鸡为例。老乡鸡每个门店都贴了一张公示牌,把所有菜是否预制、哪些是预制、预制到什么程度,写得清清楚楚。
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打着现炒名义,还贵的预制菜。
很多人对西贝的不满,集中在“贵”和“不好吃”,从而怀疑是预制菜。“怀疑”的源头,是餐厅的“不透明”。
这场争执与其说是关于预制菜本身的争论,不如说是一次关于餐饮行业透明度、消费者权利以及价格价值对等的公共讨论。
长期来看,学老乡鸡,建立公示制度。强制要求餐厅在菜单标注,让消费者拥有选择权,也许是其中一个解决途径。
来源:湾区财经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