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改变,源自一次跨越万里的握手。来自中国的中轻国际经济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轻国际”),带着技术、经验与真诚,走进马里,种下一株甘蔗,也播下了希望。
在撒哈拉以南的西非国度马里,一排排甘蔗随风摇曳,阳光洒在翠绿的田野上,反射出温润而沉静的光。成片的蔗田和轰鸣的制糖工厂,正在悄然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
中非“甜蜜共同体”的生根与绽放
这场改变,源自一次跨越万里的握手。来自中国的中轻国际经济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轻国际”),带着技术、经验与真诚,走进马里,种下一株甘蔗,也播下了希望。
时光回溯至1962年,当中国专家俯身马里埋下第一粒甘蔗种子时,西方国家“此地绝无可能”生长甘蔗的断言仍在风中回荡。中国团队以科学利剑劈开认知的坚冰,通过精准的土壤改良与适应性栽培技术,让青翠的蔗苗奇迹般破土而出。这场农业突围直接催生了里程碑式的援建:杜加布古糖厂于1965年破土动工,次年便飘起马里历史上第一缕蔗糖的甜香;1974年,西里巴拉糖厂接力落成,两座糖厂如同双子星座,照亮了马里自主制糖的漫漫长夜。历史的转折在1996年降临,当马里政府提出以债务抵转股权的创新构想,中轻国际以远见握住机遇的密钥——将昔日援建项目转化为合资经营的老糖联公司。这场开创性的“债转股”实践,既化解了债务坚冰,又让援助的火种蜕变为可持续的产业火炬,成为中非合作史上“授人以渔”的经典范本。
进入新世纪,中马再度携手绘制产业宏图。2009年,总投资1.6亿美元的新糖联项目在尼日尔河畔破土动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如活水注入,中国技术标准贯穿每个建设环节,中马联合团队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当2013年新糖联的汽笛首次鸣响,现代化的甘蔗生产线正式运转,与历经沧桑的老糖联形成强劲的“双核驱动”。
如今,新、老糖联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马里及周边国家的食品、香料、化妆品和能源等行业。白糖与酒精不再只是货架上的产品,更是连接中非两地的纽带,承载着发展、信任与共同成长的温度。
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中轻国际并未止步于“把厂建好”,更注重“把人带起来”。他们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本土化运营经验和农工商一体化模式带入马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动力。
蔗田深处的责任丰碑
如果说,一株甘蔗的种植见证了中国技术的落地生根,那么,一家企业的责任担当,则悄然书写着国家形象的延展与人心的联通。
新、老糖联公司作为马里最大的农工商联合体和本地食糖产业的绝对支柱,两家公司不仅构建起完整的甘蔗种植、白糖与酒精加工产业链,也成为该国解决就业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实体依托之一。在2023/2024榨季,新、老糖联双双刷新产量纪录,甘蔗和白糖产量均创下自建厂以来的新高。企业带来的“甜”,远不止于经济数字。每年,新、老糖联公司为当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辐射带动超万个家庭实现稳定脱贫。公司年均发放的工资及社会保险约合9700万元人民币,直接拉动了地区民生改善;每年为马里政府缴纳税金超过5200万元人民币,成为当地财政的坚实支柱。
新、老糖联还通过庞大的本地采购体系,激活了周边多个关联行业的发展。工厂每年在当地大量采购零配件、农药、化肥、油类及各类化工辅料,有力推动了地方制造、物流和服务业的活跃,形成“企业带产业、产业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更为人称道的,是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展现出的持续性与主动性。新冠疫情期间,新、老糖联第一时间向马里政府捐赠了1.1万升消毒酒精以及其他紧缺防疫物资;同时筹资500万西郎,用于协助建设马里本国的首批方舱医院,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伸出援手,稳住了人心,也树立了责任典范。为解决马里妇女的就业困境,老糖联与中轻控股出资向马里妇女儿童基金会捐赠4.15亿西郎,用于新建办公楼及配套设施;向中马友谊刺绣培训中心捐赠3500万西郎,开展传统中国刺绣技艺培训,为当地女性创造收入来源;此外,还投入2000万西郎为当地居民打下多口深水井,免费开放。
多年来,新、老糖联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其实干与温情,早已融入马里社会的肌理。企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生产主体,更是社区建设者、民生守护者、文化传播者。在非洲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大地上,这份润物细无声的责任实践,也正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关于信任、尊重与共赢的故事。
技术输出铺就甘蔗产业新路径
近年来,面对马里农业劳动力逐步减少、耕地资源承压等挑战,新糖联公司以科技为犁、以数据为翼,持续深化农业技术革新。在学习借鉴广西制糖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深入研究马里当地的土壤结构、气候规律、水源分布等基础条件,创设“技术输出+本地优化”路径,构建起一套涵盖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等全链条的标准化作业体系,为甘蔗种植注入了科学性与系统性。
以蔗田管理为例,新糖联根据地块差异,对秃斑地实施深层次土壤改造,引入中国先进的蔗渣与滤泥复配技术,结合微生物厌氧发酵手段,大幅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与养分循环。
在农机化方面,新糖联则持续加码“硬件”升级。2023/2024榨季,公司大规模引入了7台甘蔗联合收割机,日均收蔗量突破1000吨,不仅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更确保了甘蔗的新鲜度与含糖率。与此同时,自主改良的30台破垄施肥培土一体机,实现了蔗田中耕施肥作业的100%机械化,大幅提升施肥精度,优化根系生长环境。平整度更高的耕地也成为丰产的前提,通过激光平地机与驱动耙的引入,耕地高差由8厘米降至2厘米,有效提升了灌溉均匀性与作物抗逆性。
新糖联农业运维平台借助远程遥感与数据可视化技术,实时监测蔗田生长状态、掌握地块历史变化,从而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平台开发的农事管理服务功能,实现了对种植、施肥、灌溉等环节的流程化监管。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广西与非洲马里之间一次技术与智慧的深度携手。从最初的蔗种选育、土壤改良,到如今的机械耕作、智能运维,中轻国际始终坚持“从土壤出发”,把技术创新牢牢根植于非洲实际。技术不再仅仅是“走出去”的样板,更成为推动本地农业提质增效、带动乡村就业与土地活化的关键抓手。
数字神经重塑西非糖链
随着新、老糖联公司在甘蔗种植与制糖加工领域不断深耕,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已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自2024年起,中轻国际主动响应数字中国与“智慧农业”战略导向,正式启动数字化运维体系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先行者的新糖联公司迅速组建专业团队,从顶层设计着手,提出了“业务在线化与业务数字化”的创新思路,将多年沉淀的实操经验转化为科学系统的管理规范。
在2024/2025榨季期间,这一数字化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新糖联以此为平台,对农业种植、工业加工、物流调度、人员组织等业务板块开展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经过持续的数据积累与版本迭代,一套适用于西非地区农工商一体化制糖企业的标准化数字运维模式逐步成型。它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压缩了冗余成本,更实现了信息流、物料流、价值流的高效协同,成为当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样本。
更具前瞻性的是,这一运维系统并非停留在“记录”与“管控”层面,而是在向智能感知与自动决策方向持续演进。目前,新糖联已经引入农田地图系统,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田块边界、蔗种类型、种植方式、产量指标、田管记录等多源数据精准绑定至农田地图,实现蔗田状态的可视化监测与预警调度。这意味着,管理者可在一张地图上,实时掌握成千上万亩农田的健康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直观而全面的依据。
与此同时,农场机具管理模块与工艺排产系统也在如火如荼的筹建中。通过为每一台农业机械赋予唯一识别编号、建立“数字档案”,新糖联将实现机具状态的远程监控、作业轨迹追踪与维保自动提醒。工业端则借助基于物料平衡模型的工艺数字化建模,将原材料输入、产出比、能耗水平等核心数据纳入统一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的自动生成与作业任务的动态派发,大幅提升流程的响应速度与执行效率。
这一系列实践,不仅推动了新糖联公司自身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全面转型,也为中资企业探索海外运营数字化之路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西非这片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这种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打破了工业边界与农业周期的割裂,使得农与工、田与厂在一个智能系统中高效协同、精准联动,真正实现了从“种得好”到“管得好”、再到“卖得好”的全链路升级。
甘蔗田不仅是一片经济作物的沃土,更是一座座连接中马友谊的桥梁、一项项产业援非的生动注脚。从产业帮扶到技术输出,从社会责任到数字赋能,中轻国际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着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高质量答卷。
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这段跨越山海的合作故事仍将续写。它不只是关于糖的产业传奇,更是中非人民携手前行的温暖见证。那片曾被误认为“不能种甘蔗”的土地,已因一场中非之间的深情合作,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