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太极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17:20 1

摘要:作为国药太极的战略主品,其组方藿香正气散首载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宋代被收录于具有“国家药典”地位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成为夏季防暑祛湿常用药,被广大消费者熟知,家中常备。

说起太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集团”或“国药太极”),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

作为国药太极的战略主品,其组方藿香正气散首载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宋代被收录于具有“国家药典”地位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成为夏季防暑祛湿常用药,被广大消费者熟知,家中常备。

太极医药城A区制剂大楼

国药太极作为一家具有医药全产业链布局的大型医药企业,一直致力于传承创新中医药和发展现代医药,现拥有9家中成药生产厂、2家化药生产厂、2家中药饮片厂,20多家医药商业公司,另有“桐君阁大药房”“太极大药房”两大连锁药店品牌,业务涵盖医药研发、医药工业、医药商业、中药材资源等领域。作为国内知名医药制造业企业,在中药生产方面,国药太极拥有年产30亿支的口服液生产线,年产1亿瓶的糖浆剂生产线,年提取药材10万吨的中药材前处理车间和提取浓缩车间;在化药(化药是通过化学合成或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精制等方法得到的具有明确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的药物)生产方面,国药太极旗下西南药业有限公司作为西南地区麻醉药品及精神类药品定点生产企业,具有先进的缓控释技术、速释技术、滴丸和缓释滴丸等生产技术。

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就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全面部署。在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全球产业变革浪潮中,国药太极正重新出发,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以建设“一个数字化太极”为目标,加快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2024年,国药太极揭榜挂帅承建集“现代中药+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于一体的重庆现代中药“产业大脑”,锻造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月8日,由中国工业报社与《中国机械》杂志社联合发起了2025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调研行活动。此活动今年的第一站选在重庆涪陵,调研的重点企业之一,就是这家起源于涪陵,有着53年企业发展史的医药企业——国药太极,传统老牌国企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焕发新生,值得关注。

传统中药企业既有历史的厚重积淀,也面临着现代商业浪潮的剧烈冲刷,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1972年,国药太极的前身四川省涪陵中药厂成立。1993年,该厂改制为四川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名称:太极集团;代码:600129.SH),并更名为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年底,涪陵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出资成立涪陵太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1998年更名为太极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涪陵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将所持有的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全部授予太极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太极集团自此开启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集团化经营。

国药太极总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之后的二十多年,太极集团按下发展“快进键”。主品销售突飞猛进,公司成功上市,通过持续并购扩大发展规模,分别于1998年、2003年收购重庆中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前身)、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完成医药全产业链布局。

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太极集团拥有了3家百年企业。其中,重庆桐君阁药厂创建于公元1908年(清光绪34年),是重庆市唯一同时拥有“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殊荣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四川绵阳制药前身可追溯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开设的“祥顺堂”,拥有中华老字号“剑门”;浙江东方制药前身是始建于1752年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国药号“震元堂”良药加工场,其商标“铁船”为“浙江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品牌为太极集团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04年,太极集团遭遇元气大伤的“担保风波”,加上盲目投资、粗放经营、产品迭代滞后等因素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2010年至2020年,太极集团扣非净利润除2017年外均长期亏损,一直保持较高的负债率。

2019年,太极集团启动重组改革。2021年4月,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增资,成为太极集团控股股东。这次国资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央地合作,从平台与业务、资金与资源、体制与机制、治理与管理、人才与技术等方面,实现融合重塑,国药太极也成功涅槃重生,构建起全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国药太极制定了“十四五”战略规划,重塑企业发展路径,聚焦主业、聚焦工业、聚焦中药、聚焦主品,主要围绕消化及代谢、呼吸系统、心脑血管慢病、抗感染、肿瘤及免疫、神经系统六大重点治疗领域及大健康产品发力,组成了治疗领域广泛的产品群。尤其以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与急支糖浆为王牌产品。2023年,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实现上市以来首次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急支糖浆为全国医保乙类、OTC(非处方药)甲类(双跨)品种,是市场上较为畅销的止咳平喘中成药。两个品种均入选“2024年度中国非处方药黄金大单品名单”,分别位列中成药感冒暑湿类、中成药止咳化痰平喘类第一名。

国药太极在完成体制机制革新,实现战略突围后,清醒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亟需把握医药工业4.0时代机遇,搭上数字化发展的高速列车,全面数字化转型被写上日程,并加快推进。

国药太极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深度开展头部企业对标研究,先后与华为、三一重工、阿里巴巴等领军企进行专项交流,解构其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另一方面梳理行业标杆案例,通过多维度的实证分析,最终确定具有太极特色的“一个数字化太极”的转型目标。

中药行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市场波动大、药材的区域特性明显、产出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产出的不稳定导致生产组织复杂、对于企业的业财融合能力要求高。中药OTC产品居多,营销模式更是多样化。此外,中医药的发展还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科学性与传统性的融合。如何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讲清楚中药的物质基础、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是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二是标准化与规范化。中医药诊断和治疗方法呈现多样化,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亟须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化指南及可量化的数据指标,健全中医药临床价值研究和评价体系,保障中医药临床应用质量和安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4.0已然到来,中药产业有望通过数字化突破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传统中药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从选答题变为必答题。国药太极的管理层意识到数字化高速发展的重要机遇,必须把握历史时机,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及全面提质企业运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挑战。

2021年央地合作后,国药太极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不断探索,先后与华为、三一重工、阿里巴巴等企业交流数字化建设经验,深入调研行业内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多维度实证分析,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确定了独具辨识度、阴阳互动的“一个数字化太极”蓝图。一方面,以外部为阳,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医药科技研发、药材种植、药品生产加工到营销和商业流通,贯通中药全产业链。另一方面,以内部为阴,打通集团及成员企业内部运营管理各个环节,形成统筹一体、高效运行的规范治理体系。“一个数字化太极”蓝图以数据驱动外部产业链与内部运营管理链的融合互动,完成由业务到数据、由数据到业务的阴阳循环,从而打通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任督二脉”。

为保障数字化转型实施,国药太极在数字化转型战略引领下,不断完善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夯实转型根基。

太极医药城口服液体数字化车间

一是专设工作机构,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2022年,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组成立,全面部署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下设秘书组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2023年,进一步优化数字化转型组织机构,增设数字化治理委员会,统筹开展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搭建开放协同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该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公司的数字化建设,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与合作,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同时,数字管理部作为具体执行部门,承担着协调和支持的重要职责,确保数字化任务在各个业务部门有效落地,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高效协同。2024年,数字化转型机构从总部向各子公司延伸,分级设置数字化转型职能部门,并配备相应比例的数字化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是加强数据治理,夯实数字化底座。据介绍,针对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分类管理权责不清晰、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及数据孤岛等问题,国药太极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首先“有数据”,建设主数据管理平台,搭建主数据标准体系,打通成员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其次“看数据”,构建数据中台,夯实数字化底座,增强数据与业务的关联性及数据应用对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信息部门的赋能,从而提高数据价值实现的效率和投资回报;最后“用数据”,打造“数字大脑”,从战略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维度建立覆盖全业务链的数据指标体系,通过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资源供给,推动公司治理从“洞察”走向“预见”,以数据赋能科学、高效决策。

三是转变数字思维,打造数字化人才队伍。国药太极深知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需培育全员数字化思维,因此,持续开展覆盖总部高管和中层正职、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和数字化分管领导以及数字化工作骨干的“数动力”数字化转型专题集训。通过线下集训、学习小组研讨、课题实践等形式,提升数字化认知,理解数字化的价值和原理,构建员工对数字化转型共同的思考框架和语言体系,达成数字化战略共识,强化数字化团队建设。同时,将数字化人才纳入公司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范畴,在强化内部自身培育的同时,加快引进以弥补人才缺口。

国药太极清楚地知道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追求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要真正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必须将数字化扎根于业务,实现全产业链升级,必须以数据驱动管理,提升公司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跟随国药太极工作人员,中国工业报来到太极医药城A区,2万多平方米的车间内,配备了12条全自动灌装生产线和15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及两万多个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与RGV(有轨制导车)、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等智能装备取代传统人工作业,实现中药制剂、包装连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化运行,日产量突破9000件。

太极医药城控制中心

中国工业报从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全流程生产,了解到了什么叫“长在业务上的数字化”,以及数据如何推动中药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首先是药材源头的数字化把控。国药太极搭建了中药材种植全程质量追溯平台,建成多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对中药材作物品种选择、种植地选址、育苗、施水、施肥等农事活动和药材产地收购、趁鲜加工、分级贮存等环节实行严苛的数字化、标准化管理,从源头把控中药产品质量。涪陵制药厂的苍术种植基地实行全程数字化、标准化管理,通过了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2023年度中药材“三无一全”(无硫磺加工、无黄曲霉素超标、无公害及全过程可追溯)品牌品种认证,是重庆市首个获此认证的药材基地。

其次是提级智能制造。据介绍,借助“一朵太极云”可视化信息系统平台,太极医药城口服液体制剂数字化车间采用MES系统、DCS系统和SCADA系统远程控制1700余套设备生产运行温度、流量、体积等参数,全时段自动采集投料、提取、灌装、清洗、检测等生产运行数据,生产参数精准控制率达100%,提升了生产工艺标准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均一性。据中国工业报了解,国药太极已建成投用3个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创建了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最后是数字化的营销平台。国药太极搭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产品、全渠道、数字化整合营销平台,逐步实现各销售终端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共享,以数据驱动产品设计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市场趋势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产品设计和场景营销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有利于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全面实现“人货场”的有效链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多产品、全渠道、数字化整合营销平台正持续优化建设,将进一步推动线上数字化和终端数字化营销的融合和互动,从而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营销业务布局。

在内部管理方面,国药太极通过内部业务平台的数字化建设,打通了数据孤岛,强化了业务协同,实现数据在管理链的贯通和共享。“数字化就是要真正提高管理效率,去年,我们用了8个月时间完成了13家工厂的核心ERP系统切换。”国药太极数字管理部负责人介绍。完成核心业务板块ERP系统基础建设后,国药太极将各业务场景抽象为公司数据资产或数据产品,打造供应链、客户关系、会员等业务能力中心,如采购中心初步建立工商统一的采购业务运营体系,会员中心实现对会员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效。

此外,国药太极正积极打造数字化生态,积极响应和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示范试点项目建设。2018年12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在重庆两江新区上线。2022年,国药太极正式启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我们是重庆首家医药行业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场景的公司。”国药太极数字管理部负责人向中国工业报介绍,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不仅优化了企业内部的生产运营,还增强了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粘性,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战略交汇之年,也是国药太极“一个数字化太极”建设的关键之年,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浪潮中,作为“现代中药+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于一体的重庆现代中药“产业大脑”建设单位,国药太极正加速数字化演进,加快中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打造现代中药智造标杆。

2025年,国药太极在数字化转型基础上,战略聚焦、创新驱动,做强做优中药大品种,实施“两聚焦、两创新”的战略路径,聚焦中成药大品种,聚焦中药材大品种,以科技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以营销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向建设世界一流中药企业的愿景笃定前行。

来源:中国工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